《拳镇六道:十八宗师游尘寰》
第一章:见神不坏,道基初筑
十八岁的宁采臣站在钱塘县郊的望海崖上,海风掀起他月白长衫的衣角,却吹不散周身那层若有若无的金芒——那是国术练到“见神不坏”境界的标志,肉身与精神合二为一,自成结界,寻常刀枪难入,阴邪不侵。
他缓缓抬手,五指虚握,又缓缓松开。掌心开合间,能看到空气里泛起细微的涟漪,那是“六道轮回”拳意的雏形在流转。三年来,他将轮回道相的本源感悟融入国术,终于在三个月前勘破“见神不坏”的玄关:拳意不再局限于“力”,而是触及“则”——一拳打出,可模拟六道轮回的生灭之力,让阴魂入轮回,让邪祟归虚无。
“喝。”一声低喝从喉间滚出,不似惊雷,却带着穿透神魂的力量。宁采臣对着崖下的虚空挥出一拳,拳风平平无奇,落在百丈外的海面上,却激起奇异的景象:海水先化作漩涡(地狱道),再凝结成冰(饿鬼道),接着绽放出转瞬即逝的水花(畜生道),最终归于平静(人道、阿修罗道、天道)。这便是“六道轮回”拳意的威力,以拳演道,以道御拳,寻常鬼神若挨上这一拳,神魂会被强行拽入轮回之力中碾碎,连转世的机会都不会留下。
崖边的礁石上,静静躺着一枚巴掌大的符箓,符面流淌着幽蓝光芒,上面的符文时而化作旋转的轮盘,时而化作六道虚影——这是他筑基时凝结的本命“轮回符箓”。与寻常修士的本命法宝不同,这枚符箓以轮回道相为基,以自身精血为引,不仅能施展“度化”之术,将游荡的孤魂送往轮回通道,还能在度化时吸收天地功德,反哺自身修行。
三个月前的筑基大典上,钱塘县的孤魂闻风而来,围绕着他形成漩涡。宁采臣以本命符箓为引,诵读自己悟创的《轮回度魂经》,三日三夜间,度化了近千孤魂。当最后一道魂光被符箓送入虚空,天空降下金雨,功德之力如暖流般涌入体内,不仅让他的筑基修为瞬间稳固,更让“六道轮回”拳意染上了一层慈悲金光。
“是时候走了。”宁采臣收起轮回符箓,望向远方的地平线。钱塘县的安稳已是定局,商会由得力掌柜打理,武学堂的弟子们也已能独当一面,母亲赵氏虽有不舍,却更懂儿子的道途不在一隅。他此行远游,一是为印证拳意道法,二是为寻找轮回道相的更多碎片,三则是应武当清玄道长之邀,前往中原参加三年一度的“论道大会”。
出发前夜,母亲将一枚平安符塞到他手里,符袋里还裹着几片晒干的蒲公英——那是他六岁时摆摊卖药的念想。宁采臣握紧符袋,指尖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像极了这些年钱塘县的烟火气。他知道,无论走多远,这份根基都在,正如他的拳意与道法,永远扎根于凡尘。
第二章:初入江湖,拳度恶鬼
离开钱塘县的第一站,是百里外的乌镇。此地以水乡闻名,却近来怪事频发:每到子夜,镇外的乱葬岗就会传来鬼哭,有胆大者曾见青面獠牙的恶鬼徘徊,已有三个晚归的村民失踪。
宁采臣抵达时,恰逢镇上的乡绅请了位“龙虎山道长”做法。那道长穿着花哨的道袍,拿着桃木剑围着乱葬岗跳了半宿,除了烧了几堆符纸,没见半点实效,反而引得鬼哭更凶。
“是饿死鬼作祟。”宁采臣站在茶馆二楼,望着乱葬岗的方向,眉头微蹙。他的“见神”之眼能清晰看到,乱葬岗上空盘旋着一团灰黑色的雾气,雾气里裹着数百道干瘪的鬼影,个个面黄肌瘦,眼冒绿光——这是因饥荒而死,执念不散形成的饿鬼道众生,寻常符箓道法难以克制。
“后生,你也懂这些?”邻桌的老者见他看得专注,忍不住搭话,“那道长说要请‘五雷法’才能镇住,可我们实在凑不齐法事钱了。”
宁采臣摇摇头:“不必劳烦。”他放下茶钱,起身走向乱葬岗。月上中天时,乱葬岗的鬼哭如期而至,那团灰雾翻滚着向镇子蔓延,为首的恶鬼身高三丈,口涎滴落处,青草瞬间枯萎。
“哪里来的野道,敢管本座的事?”恶鬼发现了宁采臣,咆哮着扑来,利爪带着刺骨的阴风。
宁采臣不闪不避,体内见神不坏的金芒微微亮起。他看着扑来的恶鬼,想起轮回道相中“饿鬼道”的描述:永受饥渴之苦,皆因生前贪吝。拳意微动,右手缓缓抬起,拳锋对准恶鬼的面门。
“六道轮回·饿鬼劫。”
一拳打出,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只有一道淡金色的拳影从掌心涌出,拳影中隐约可见无数饿鬼在追逐虚幻的饮食,最终在满足的幻象中消散。那三丈高的恶鬼刚触碰到拳影,便发出凄厉的惨叫,庞大的身躯如同冰雪消融,灰黑色的雾气里,数百道干瘪鬼影露出解脱的神情,化作光点向宁采臣飞来。
他取出轮回符箓,符箓自动悬浮在空中,散发出柔和的幽蓝光芒。光点们仿佛找到了归宿,鱼贯而入,符箓上的轮盘符文转动起来,将它们送往轮回通道。当最后一道光点消失,符箓微微震颤,一缕功德金光落入宁采臣体内,让他丹田的法力更加凝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