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围]起自上章执徐年(庚辰,即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止于着雍困敦年(戊子,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共九年。
汉元帝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
春季,二月:冯奉世返回京师(长安),改任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
·
三月: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
·
夏季,四月,癸未日:平昌考侯王按去世。
·
·
秋季,七月,壬戌日:任命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
·
冬季,十一月,己丑日:发生地震,天降雨水(或指冬雨)。
·
·
恢复盐铁官营制度;设置博士弟子员额一千人。这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用度不足),而享受免除赋税徭役特权的百姓(民多复除)太多,导致无法供给朝廷内外所需的劳役(繇役)。
·
汉元帝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40年)
·
春季,二月:大赦天下。
·
·
三月:皇帝巡幸雍地,祭祀五帝(五畤)。
·
·
夏季,六月,甲戌日:汉宣帝陵园(杜陵)的东阙发生火灾。
·
·
戊寅日(晦日,月末):发生日食。皇帝于是召见之前那些说日食灾变应验在周堪、张猛身上的人,加以责问,这些人都叩头谢罪。皇帝因此下诏书称赞周堪的美德,征召他到皇帝临时驻地,任命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主管尚书事务;张猛也恢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然而,中书令石显掌管尚书事务,尚书台的五个人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见到皇帝,奏事常常要通过石显转达,事情的决定权掌握在石显口中。不久周堪患病失声,不能说话而去世。石显趁机诬陷诽谤张猛,迫令他在公车署自杀。
·
·
当初,贡禹曾上奏说:“汉惠帝庙、汉景帝庙与陛下的亲属关系已尽(超出五服),应当拆毁;各郡国所设的宗庙不符合古礼,也应纠正定夺。”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
·
秋季,七月,戊子日:废除昭灵后(刘邦母)、武哀王(刘邦兄)、昭哀后(刘邦姊)、卫思后(戾太子刘据母)、戾太子(刘据)、戾后(刘据妻)的陵园,不再进行祭祀,仅裁减保留一些吏卒看守。
·
·
冬季,十月,乙丑日:废除各郡国所设的祖宗庙。
·
·
将各皇陵的管理分属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选定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作为初陵(元帝陵址)。下诏规定不再设置陵邑,也不迁徙郡国百姓到陵区。
·
汉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
春季,正月:皇帝巡幸甘泉宫,在泰畤举行祭天仪式。
·
·
三月:巡幸河东郡,祭祀后土神。
·
·
秋季:颍川郡发生水灾,淹死百姓。
·
·
冬季:皇帝巡幸长杨宫射熊馆,举行大规模狩猎。
·
·
十二月,乙酉日:拆毁太上皇(刘邦父)、孝惠皇帝(刘盈)的陵庙园,这是采纳了韦玄成等人的建议。
·
·
皇帝喜好儒家学说和文辞:对汉宣帝时期的政策多有改变。上书言事的人多能得到接见,每个人都自以为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同时,傅昭仪(傅婕妤)和她的儿子济阳王刘康受到宠爱,程度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审慎用心。承受天命的君王,致力于创立基业,垂范后世,传之无穷;继承王位的君主,心思应在于继承发扬先王的德政,并弘扬他们的功业。从前周成王继位,想着遵循周文王、武王之道来修养心性,将盛大的功业和美誉都归于文王、武王,不敢专擅其名,因此上天欣然享用祭祀,鬼神也保佑他。陛下圣德如天覆地载,慈爱海内百姓,然而阴阳未能调和,奸邪未能禁止,恐怕是因为议论朝政的人未能大力宣扬先帝(宣帝)的伟大功业,反而争相指责制度不可用,一定要加以变更,变更后的制度有的行不通又再改回来,因此群臣争论不休,官吏百姓无所适从。我私下痛心国家放弃了已见成效的事业,而徒然做这些纷扰无益的事!希望陛下仔细思考继承大统的事业,留意于遵循制度、弘扬功业,以安定群臣之心。《诗经·大雅》说:‘要思念你的祖先,修养你的德行。’这是最高道德的根本。《礼记·乐记》说:‘审辨好恶,调理情性,王道就完备了。’修养性情的方法,必定要明了自己所长而弥补所短。一般说来,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苛察;孤陋寡闻的人要警惕闭目塞听;勇猛刚强的人要警惕过于暴烈;仁爱温良的人要警惕优柔寡断;恬淡安静的人要警惕贻误时机;胸襟广阔的人要警惕粗心大意。必须明了自己应当警戒的方面,用道义来规范自己,然后中和的教化才能实现,那些奸巧伪诈之徒才不敢结党营私希图进用。希望陛下警惕,以此来提高圣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