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围]起于癸酉年(公元前48年),止于己卯年(公元前42年),一共七年。
汉元帝孝元皇帝 初元元年(癸酉年,公元前48年)
春季,正月,辛丑日(初四),将孝宣皇帝安葬在杜陵;大赦天下。
三月,丙午日(初十),立王氏为皇后,封皇后的父亲王禁为阳平侯。
将三辅地区(京畿)、太常管辖的官田以及各郡国公田、苑囿中可以节省出来的土地,分给贫民耕种谋生;家产不满一千钱的,借贷给他们种子和口粮。
封外祖父平恩戴侯(许广汉)同母弟的儿子、中常侍许嘉为平恩侯。
夏季,六月,因为民间发生瘟疫,元帝下令减少太官(掌管御膳)的膳食费用,裁减乐府人员,节省皇家苑囿的马匹,用以救济困乏的百姓。
秋季,九月,关东地区十一个郡、国发大水,发生饥荒,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朝廷调拨邻近郡国的钱粮进行救济。
元帝早就听说琅邪人王吉、贡禹都精通儒家经典,品行廉洁,派使者去征召他们。王吉在路上病逝。贡禹到达后,被任命为谏大夫。元帝多次虚心向他请教政事,贡禹上奏说:“古时候的君主节俭,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没有其他赋税劳役,所以家家富足。高祖、孝文帝、孝景皇帝时,宫女不过十几人,马厩里的马不过一百多匹。后世争相奢侈,越来越严重;臣子们也互相仿效。臣愚昧地认为,要完全恢复太古时代的风俗很难,但也应稍稍效法古代,自我节制。如今宫殿建筑已经落成,无可奈何了;其余方面都可以裁减。过去齐地负责供应皇室服装的三服官,每年进贡的衣物不过十箱;如今齐地的三服官,各有工匠数千人,一年耗费数亿钱,马厩里的马光吃粮食的就将近一万匹。汉武帝时,又搜罗美女数千人,用来充实后宫。到他去世时,陪葬的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等共一百九十种;又把后宫宫女安置在陵园守陵。到孝宣皇帝时,陛下(元帝)对这些做法不好说什么,群臣也因循旧例,实在令人痛心啊!所以使得天下人承袭这种风气,娶妻纳妾都大大超过限度,诸侯的妻妾有的多到几百人,豪富官吏和百姓家里养歌女的多达数十人,因此宫内多怨女,宫外多单身汉。至于百姓的丧葬,也都竭尽地上的财物来充实地下。这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君主,而责任在于大臣们因循旧例的罪过。希望陛下能深入考察古代治国之道,遵循节俭的传统。大量裁减车马服饰器物,减去三分之二;选择后宫贤德的女子,留下二十人,其余全部遣送回家,以及各陵园没有子女的宫女,也应全部遣送;马厩里的马可以不超过几十匹,只保留长安城南苑的土地,作为打猎的场所。如今天下饥荒,难道不应该大大减损自己的用度来救济百姓,以顺应天意吗!上天降生圣人,是为了万民,并非只让他自己享乐而已。”元帝很赞赏他的话,下诏命令:各离宫别馆皇帝很少临幸的,不再修缮;太仆减少喂马的谷物;水衡都尉(掌管皇家苑囿)减少喂食野兽的肉类。
·
司马光评论说:忠臣侍奉君主,要求君主做困难的事,那么容易的事不用费力就能做好;补救君主的短处,那么他的长处不用鼓励就能发扬。汉元帝刚即位时,虚心向贡禹请教,贡禹本应先指出当时最急迫的问题,后说可以缓办的事。那么当时最大的祸患是什么呢?是元帝优柔寡断,奸佞之臣掌握大权,而贡禹对此只字不提;恭谨节俭,是元帝一向的志向,贡禹却孜孜不倦地谈论它,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贡禹的智慧不足以认识到这一点,怎么能称得上贤能!如果知道而不说,罪过就更大了!
·
匈奴呼韩邪单于再次上书,说部众生活困难。元帝下诏命令云中、五原两郡调拨二万斛粮食供给他们。
这一年,首次设置戊己校尉,让他们在车师旧地屯田。
汉元帝孝元皇帝 初元二年(甲戌年,公元前47年)
春季,正月,元帝巡幸甘泉宫,在泰畤举行祭天典礼。乐陵侯史高以外戚身份统领尚书事务(实际掌权),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作为他的副手。萧望之是着名儒者,与周堪都因为做过元帝师傅的旧恩,受到元帝信任,多次被召见宴饮,谈论治乱之道,陈述为政方略。萧望之推荐宗室中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刘向)为给事中,与侍中金敞一同在元帝左右拾遗补阙。四人同心谋划商议,用古代制度劝导元帝,对朝政多有纠正;元帝很乐意采纳他们的意见。史高只是空占职位而已,因此与萧望之有了嫌隙。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从宣帝时就长期掌管中枢机要,熟悉法令条文;元帝即位后身体多病,认为石显长期掌管机要,是宦官没有外党(与外朝无勾结),专心一意可以信任,就把朝政委托给他,事情无论大小,都通过石显禀报决定,石显的尊贵宠幸倾动朝廷,百官都恭敬地侍奉他。石显为人机灵聪明,熟悉事务,能深刻体会皇帝微妙的心意,内心阴险狠毒,善于狡辩,用以中伤别人,对稍有得罪或瞪他一眼的人,就施加严法;他还与车骑将军史高内外勾结,议论朝政常常坚持按旧例办,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