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刘国轩再也支撑不住,这位见惯了生死的铁血将军,此刻竟老泪纵横,他望着施琅的背影,长叹一声,仿佛在叹命运的无常,也在叹施琅的胸襟。
他明白,从此以后,台湾再无战事了。
周围的兵将、官吏、百姓,更是早已哭成一片。
他们被施琅的真情,或者说,是他们愿意相信的真情所打动。
一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征服者,在胜利之后,却跪在仇人的墓前,赞其功,谅其过,哭其逝,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
在这一刻,施琅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从一个冷酷的“叛徒”,瞬间转变为一个有情有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悲剧英雄。
风声,哭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承天府的上空。
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哭祭,不仅祭奠了郑成功,也埋葬了明郑的最后一点精神抵抗。
“国姓爷!”施琅站起身来,指着脚下的土地说道:“台湾,台湾是您留下来不朽的丰功伟业,台湾会记得您!老百姓会记得您!大清国,也会记得您啊.......”
“我们......我们永远会记得您呐......”
施琅哭泣不止,良久,众人只是呆呆的望着施琅。
李光地同样是福建人,在福建大地,涌现出了众多英雄豪杰。
姚启圣、施琅、黄悟、刘国轩、冯锡范等等,他们无一不是名震一时的大人物,在福建地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这些人与郑成功相比时,却都显得黯然失色。
郑成功以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他宁死不降大清,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收复台湾,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
老百姓们对郑成功的事迹铭记于心,而施琅更是深知郑成功的功劳远远超过自己。
此刻,那些围观的台湾老百姓们,无不为之动容,痛哭流涕。
他们被郑成功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对他充满了敬仰之情。
施琅为郑成功而哭泣,这一行为成为了千古佳话,也让台湾的老百姓、军人以及明郑朝廷的所有官员都深信不疑,施琅是一个言而有信之人,绝对不会对他们进行大肆杀戮。
正因如此,施琅在台湾当地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
当他登陆台湾后,立即发布了《谕台湾安民生示》,这一举措进一步稳定了当地的局势,为台湾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照得本提督统师亲临台湾,官兵云集,号令霜严,念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
其中规定:“官兵不许占住民居,弁目不许包贌乡社。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允供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本提督轸念海外荒区,非比内地乐土,年纳正供,当为从轻酌定具题。”
又考虑台湾近两年来的瘟疫旱灾、水灾不断,施琅上奏免除台湾赋税三年,康熙准奏。
施琅的到来,台湾老百姓欢声雀跃,纷纷上街剃头称赞。
八月十八日,阳光明媚,海风轻拂。
在郑克爽的引领下,所有明郑官员以及明朝宗室鲁王之子朱恒、巴东王主将、乐安王朱凌等共计二十八位大明的宗室成员,齐聚在台湾的一片空地上。
他们脱下明朝的官服,神情肃穆而凝重。
然而,今天他们将面临一个重大的决定——剃发。
这一举动意味着他们将彻底告别明朝,归顺大清。
施琅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南明小朝廷历经风雨,至此终于寿终正寝。
而郑成功一手打造的明郑集团,也在这一刻彻底归顺了大清。
施琅深吸一口气,走到郑克爽面前,亲自拿起剃刀,为他剃去了长发。
郑克爽的表情有些复杂,既有对过去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剃发完毕后,施琅又将清朝的袍子、褂子、靴子、帽子等一一赐给了大家。
这些服饰代表着他们新的身份和归属。
施琅特别留意到了刘国轩,他亲自挑选了一些好看的衣服,走到刘国轩面前,微笑着说:“国轩,这些衣服你穿上一定很合适。”
刘国轩接过衣服,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的泪花。他哽咽着说道:“提督大人!”一边说,一边拜了下去。
施琅连忙还一个大礼,说道:“国轩,大清欢迎你。”
刘国轩有些惶恐地抬起头,说道:“今日我刘国轩不过是个俘虏罢了,提督为何还以大礼相待?”
施琅呵呵一笑,回答道:“我施琅是好汉一条,你刘国轩也是一条好汉。我施琅敬重的是好汉,而非身份地位。”
刘国轩听了施琅的话,心中一阵感动。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屈辱和冷落,没想到施琅竟然如此看重他。
在这一刻,刘国轩对施琅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他知道,自己在大清的未来或许会有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他相信,只要有施琅这样的人在,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刘国轩听着施琅的话,心中愈发感慨,他不禁回忆起当年在国姓爷帐下的时光。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一心想要立功,却因为嫉妒施琅的才能而与他产生了矛盾。
两人争夺功劳,互相排挤,最终导致施琅离开台湾,远走他乡。
施琅看着刘国轩,嘴角泛起一丝微笑,似乎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
他缓缓说道:“二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往事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何必再提呢?不过……”
施琅话锋一转,突然提高了声音,“你刘国轩确实是个好汉啊!别人或许不明白,但我知道,你在关键时刻能够看清局势,果断地劝冯锡范和郑克爽投降大清,这不仅保住了你自己的性命,也让台湾的百姓和军卒免受战乱之苦。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啊!”
刘国轩心中暗自庆幸,还好自己当时能够审时度势,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知道,如果不是施琅的宽宏大量,自己恐怕早已性命难保。
想到这里,刘国轩对施琅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八月十八日夜,施琅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