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想起了当天给众人剃发的场景,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于是,他提起笔,在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道奏折,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
八月二十日,施琅早早地起床,亲自备下了牛、羊、猪等祭祀品,然后带着这些祭品前往郑成功庙祭拜。
他站在郑成功的神像前,恭敬地鞠了一躬,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施琅知道,郑成功是台湾的民族英雄,他为了收复台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今,台湾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施琅希望郑成功在天之灵能够安息。
随后在郑成功的庙前,他上香后,再次跪拜宣读祭文:
“赐姓部将施琅渡海来台,谨具奠仪,致祭赐姓。
赐姓在天有灵,请享吾祭。
自老太师入台练兵,台湾始有大陆人民不断移居开发。
及赐姓东渡,收回国土,再度开发,建立府县,驻扎军队,台湾始为中国之岩疆,莫敢谁何。
赐姓为国守土,终不树别帜,爱国之心天人共鉴。
今琅赖天子威严,将帅之力,赐姓之嗣合作,克有兹土,列入我朝廷管辖。
琅自幼随老太师起于卒伍,继而与赐姓有鱼水之欢。
其间因小过酿成大罪,琅与赐姓遂为不两立之世仇。
然情犹臣主,公义私恩,琅至今不忘。
今琅受朝廷之命,收台湾入华夏之疆,完成国家一统之大业,聚民族之魂于国中,虽非赐姓之前朝,亦是我华夏之新廷。
而今民心思定,国家太平。满汉一体,天下一统。
我中华民族,将再振雄风。
赐姓有灵,必含笑于九重。
今为朝廷收复台湾,临祭以告,天子之恩,必加赐姓。
呜呼,尚飨”
施琅站在郑成功的墓前,手持祭文,声音低沉而庄重地宣读着。
他以郑成功旧部的身份,向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祭文中,施琅详细讲述了郑芝龙为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郑芝龙在明朝末年,率领水师纵横海上,保卫了这片土地的安宁和繁荣。
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领导能力,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
施琅的祭文公私分明,既表达了对郑成功的个人崇敬,也肯定了郑芝龙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他的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施琅一边朗读祭文,一边泪流满面。
他回忆起与郑成功共事的岁月,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郑克爽站在一旁,也是泪流不止。
他对郑成功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施琅的深情所感动。
刘国轩和冯锡范也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征战岁月,那时他们与郑成功一同驰骋疆场,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如今,站在郑成功的墓前,他们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读完祭文后,施琅绕着台湾岛走了一圈,对这片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仔细观察了台湾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并将这些情况详细记录在册。
九月初六,施琅派遣船只将刘国轩送回福建,让他去见姚启圣,商议安插之事。
随后,按照批次,施琅将郑克爽、冯锡范以及他们的家眷送往福建,交由福建总督姚启圣妥善安置。
十月,郑成功的儿子郑聪等六人,郑克爽的兄弟九人、刘国轩和冯锡范的兄弟,以及大明皇室后裔朱恒等十七人,还有众多的官兵、下人、家眷等,都被送回了福建,交由姚启圣进行安插。
十一月,台湾四海皆平,一片宁静祥和。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台湾终于恢复了平静,不再有战乱和动荡。
如今,台湾已经没有风险,施琅决定将总兵官吴英留下镇守台湾,确保这片土地的长治久安。
而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班师返回厦门。
十一月二十七日,阳光明媚,厦门码头热闹非凡。
岸边站满了福建的老百姓和官兵们,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施琅将军的归来。
“看啊,来了,来了……”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呼喊声,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远处的海面。
只见一艘巨大的船只缓缓驶来,船头飘扬着鲜艳的旗帜,那正是施琅将军的座船。
“是施琅将军,是施琅将军的大船啊……”人们兴奋地喊着,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一刻,他们盼了好多年了。
尤其是那些水师的家属们,他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亲人了。
不多时,施琅的大船缓缓靠近码头,船身庞大而威严。
船梯缓缓放下,施琅将军身着戎装,步伐稳健地走下楼梯。
他的身影高大而挺拔,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
当施琅的脚步刚刚接触到福建的大地时,突然间,鞭炮声骤然响起,锣鼓喧天,礼炮齐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