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十二月中旬的蓬莱已进入深冬,北风卷着碎雪在街巷间呼啸,城外的隐秘山谷却异常热闹。这片山谷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与外界相连,谷内新建起十座青砖瓦房,屋顶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木炭混合的特殊气味——这里正是王巢秘密开设的火药作坊,也是登州卫提升战力的核心所在。
王巢踩着积雪走进山谷,负责守卫的亲兵立刻上前见礼,手中的长枪在雪光中泛着冷光。“里面情况如何?”他拢了拢貂裘,目光穿过作坊的窗棂,看到工匠们正忙碌的身影。
“回公子,李工头正带着工匠们提纯硝石,第一批硫磺已经入库,就等您来定夺开工事宜。”亲兵恭敬回话,侧身引着王巢走向主作坊。
主作坊内暖意融融,十余个大陶缸并排摆放,缸内盛满了硝石溶液,几名工匠正手持木耙反复搅拌。火药坊主事李工头原是京城军器局的老工匠,因得罪魏忠贤的亲信被贬回原籍,被王巢重金请来主持火药制作。见王巢进来,他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捧着一块雪白的硝石上前:“公子,这是按您给的法子提纯的硝石,纯度比官坊的高出五成,几乎没有杂质。”
王巢接过硝石,放在鼻尖轻嗅,没有丝毫杂味,指尖捻动间,粉末细腻如霜。这是他从系统兑换的“硝石提纯法”,通过“溶解、过滤、结晶”三步去除杂质,能让火药威力提升近一倍。“很好。”他将硝石放回托盘,“立刻按‘硝七硫二炭一’的配比准备原料,今日就开炉制火药。”
“喏!”李工头应声而去,立刻指挥工匠们行动起来。作坊内瞬间响起有序的忙碌声:提纯后的硝石被倒入石碾,与烘干的硫磺、木炭一起碾成细粉;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站在天平旁,仔细称量每种原料的重量,确保配比分毫不差;混合好的药粉被送入特制的药槽,加水调成糊状,再用木模压制成均匀的药饼,最后放入烘干房阴干。
王巢站在一旁静静观察,目光扫过每一个步骤,不时出声提醒:“碾药时动作要轻,不可有火星;药槽要用铜制的,避免铁器摩擦起火;烘干房温度控制在三十度,不可暴晒。”这些都是系统强调的安全准则,火药制作凶险万分,半点马虎不得。
李工头在一旁连连点头:“公子放心,所有工匠都经过严格培训,安全规矩背得滚瓜烂熟,绝不敢出半点差错。”他指着作坊角落的水缸与沙土桶,“每个作坊都备了应急之物,一旦有火星,立刻就能扑灭。”
正午时分,第一批火药制成。暗灰色的药饼被敲碎成颗粒,装进油纸袋中,散发着沉稳的气息。李工头捧着一袋火药,脸上满是期待:“公子,要不要试试威力?”
王巢点点头,带着众人来到山谷外的试射场。火枪营的士兵早已等候在此,陈武手持一把新造的燧发枪,眼神中透着跃跃欲试。“公子,这是咱们铁匠坊刚造的燧发枪,正好用新火药试试水!”他接过火药袋,熟练地装填起来。
“砰!”一声巨响,铅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百米外的木靶,穿透了足足三寸厚的木板,比用外购火药时多穿了一寸半。周围的士兵们顿时发出阵阵惊呼,陈武更是兴奋地挥舞着拳头:“好火药!真是好火药!有此火药,我军战力再升一筹!”
王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外购的火药杂质多,威力不稳定,时常出现“哑火”“炸膛”的情况,如今有了自产的优质火药,燧发枪的战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李工头,今日产量如何?”他转头问道。
“回公子,第一批产了五十斤,后续熟练了,每日能稳定在八十斤左右。”李工头连忙回话,“要是再添十座药槽,扩招二十名工匠,月产能能突破两千斤。”
“准了。”王巢毫不犹豫地答应,“沈文已经给你调拨了银子,明日就招工扩建,原料供应由我亲自盯着,保证不断供。”他深知,火药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核心,必须全力保障产能。
接下来的几日,火药坊进入全速运转。沈文从流民中挑选了二十名手脚麻利、身家清白的青年,经过李工头的短期培训后上岗;老陈送来十座新铸的铜制药槽与二十台石碾,作坊规模扩大了一倍;仓库里的硫磺与硝石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堆成了小山,那是船队从日本与南洋换回的战略物资,足够支撑三个月的生产。
王巢每日都会抽出两个时辰去火药坊,有时查看原料储备,有时监督制作过程,偶尔还会亲自示范提纯技巧。在他的严格要求下,火药的纯度与产量稳步提升:开工第三日,日产突破一百斤;第七日,达到一百五十斤;第十日,正式稳定在两百斤,药饼颗粒均匀,威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公子,这是今日的火药,共两百零三斤,全部检验合格。”李工头捧着账本,脸上满是自豪,“按这个速度,咱们每月能产六千斤火药,足够火枪营与炮兵营满负荷训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