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巢接过账本,看到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日的产量、原料消耗与检验结果,满意地点头:“再添一个步骤,每批火药都要抽样试射,记录射程与穿透力,做成报表给我。”他要通过数据不断优化配比,让火药威力发挥到极致。
此时,陈武带着几名火枪营士兵赶来,肩上扛着十几把燧发枪:“公子,铁匠坊新造了五十支燧发枪,我们想领些新火药回去训练,让弟兄们熟悉一下威力。”
“每人先领五十发的量,登记造册。”王巢吩咐道,看着士兵们领走火药时兴奋的模样,心中愈发坚定。有了足够的优质火药与燧发枪,火枪营很快就能成为登州卫的王牌部队。
除了火枪营,炮兵营也盯上了新火药。周海亲自跑来火药坊,缠着李工头要试炮:“李老哥,给我匀一百斤火药,我去试试佛郎机炮,看看新火药能把炮弹打多远!”
李工头不敢做主,转头看向王巢。王巢笑着应允:“给他两百斤,让炮兵营好好测试,把不同射程的弹道数据记下来,将来制定战术能用得上。”
周海大喜过望,立刻让人搬火药:“公子放心,我保证把所有数据都记清楚,绝不让火药白浪费!”
炮兵营的试炮在蓬莱港外的荒岛进行。二十门佛郎机炮一字排开,装填新火药后,炮弹呼啸着飞向海面,最远射程达到了三里半,比用旧火药远了整整一里。周海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弹着点,兴奋地大喊:“太好了!有这射程,倭寇的快船根本靠近不了咱们的商船!”
消息传回总兵府,王巢正与沈文商议物资调配。沈文看着火药坊的产量报表,感慨道:“公子,以前咱们买火药,一斤要半两白银,还时常断货;现在自产火药,一斤成本不到一钱,产量还能自己控制,这账算下来太合算了!”
“这还只是开始。”王巢铺开地图,指着登州周边的矿山,“等开春了,组织人手去开采硝石矿与煤矿,再建一座焦炭窑,用焦炭代替木炭,火药成本还能再降,产量也能翻番。”他从系统中得知,用焦炭制作的火药燃烧更充分,威力也更大,这是下一步的优化方向。
沈文连忙记下:“我这就安排人去勘探矿山,争取开春就动工。”
随着火药量产,登州卫的训练强度也提了上来。火枪营每日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士兵们的射击精度日益提高,能在百米外准确命中靶心;炮兵营反复演练不同射程的射击战术,摸索出“梯次射击”“精准覆盖”等战法;讲武堂的学员们也开始学习火药原理,了解不同配比对威力的影响,周先生特意加开了“火器战术”课程,用沙盘推演火器与冷兵器的协同作战。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火药坊传来喜讯——采用“硝七硫二炭一”配比与焦炭制作的改良火药试制成功。试射时,燧发枪的射程突破了一百二十米,穿透力比之前提升了两成;佛郎机炮的射程达到了四里,炮弹落地后能炸出直径两米的弹坑。
李工头捧着改良火药的样品,激动得手都在抖:“公子,这火药威力太大了!要是装在红衣大炮上,怕是能轰开城墙!”
王巢接过样品,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红衣大炮是攻城略地的重器,此前因火药威力不足,发挥不出全部战力,如今有了改良火药,登州卫的攻坚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立刻批量生产改良火药,优先供应炮兵营的红衣大炮。”他下令道,“同时,让铁匠坊加快红衣大炮的铸造,争取开春前再造十门。”
“喏!”李工头与赶来的李铁头齐声应诺,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火药与火炮相辅相成,两者都强大了,登州卫的战力才能真正碾压对手。
小年的傍晚,火药坊依旧灯火通明。工匠们没有回家团聚,而是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制作改良火药,空气中的火药味与远处传来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透着一股特殊的年味。李工头给每个工匠发了半斤猪肉与两斤白面,笑着说道:“公子说了,咱们造的火药能保家卫国,今年的年礼加倍!”
工匠们欢呼起来,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一名年轻工匠一边碾药一边说道:“以前在老家吃不饱饭,现在跟着公子,不仅能吃饱,还能做保家卫国的大事,这年过得值!”
“是啊!”旁边的老工匠附和道,“等开春了,我把儿子也带来当学徒,跟着公子干,有奔头!”
山谷外,王巢站在雪地里,望着作坊的灯火,心中暖意融融。火药坊的顺利量产,不仅解决了军需难题,更凝聚了人心——这些工匠大多是流民或旧军匠,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与尊严,自然会真心实意地为蓬莱效力。
沈文踩着积雪走来,递给王巢一件狐裘:“公子,天太冷了,回去吧。火药坊这边有李工头盯着,不会出问题。”他指着远处的总兵府方向,“周先生与赵三他们都在府里等着,今晚过小年,一起吃顿团圆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