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的风已带了深冬的凛冽,望雪驿站旁的空地上,十几个山民与商队伙计正挥着改良后的铁锄,平整着土地。沈砚秋站在高处,手中握着一张羊皮纸,纸上画着一座简易校舍的图样:三座相连的羊毛毡帐,中间是授课的主帐,两侧分别是藏书帐与杂物帐,帐外还有一块空场,用作孩子们活动的场地。顾长风则在一旁清点着从中原商队换来的麻纸、炭笔与木板书,今日是望雪驿站山民学校扩建的日子,他们要在这里建起一座真正能让山民、牧民与商队子弟安心读书的校舍,让知识能在雪线之上扎根生长。
“沈公子,这块地平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怎么搭毡帐的架子?”阿木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快步走到沈砚秋身边。之前的山民学校只是临时借用驿站的毡帐,空间狭小,只能容纳十几个孩子,随着语言交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山民与牧民想让孩子学识字、学算数,扩建学校已成了当务之急。
沈砚秋展开图样,指着上面的木架结构道:“你看,主帐要搭三根粗木柱当立柱,横梁要用韧性好的松木,这样能抵御雪线的大风。帐顶的羊毛毡要铺三层,边缘用麻绳系紧,再压上石块,防止被风吹走。”他一边说,一边让商队的木工师傅示范如何搭建木架,木工师傅拿起斧头,精准地在木柱上砍出榫卯,不用一颗钉子,就将两根木梁牢牢拼接在一起。
山民们看得啧啧称奇,之前他们搭毡帐只用细木杆简单支撑,遇上暴风雪极易坍塌。阿木立刻带着年轻山民上前学习,木工师傅耐心教导:“榫卯要对齐,砍的时候力道要稳,这样搭出来的架子才结实。”山民们学得认真,虽起初砍得歪歪扭扭,试了几次后,也渐渐掌握了要领,木架搭建的速度越来越快。
顾长风则在一旁整理教学物资,将麻纸按张叠好,用麻绳捆成捆;把炭笔削得粗细均匀,分装在木盒里;还有几本从中原带来的《千字文》与《算经》,虽已有些破旧,却是难得的启蒙读物。“沈兄,你看这些书不够分,咱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互相传抄?”顾长风拿起一本《千字文》,书页边缘已有些磨损。
沈砚秋点头:“没错,我已经和中原商队约好,让他们下次多带些空白麻纸与墨锭来。另外,咱们可以教孩子们用木炭在木板上练字,既节省纸张,又能反复使用。”他说着,拿起一块光滑的木板,用炭笔写下“商道”二字,字迹清晰,“等孩子们练熟了,再写在麻纸上,这样也能减少浪费。”
不多时,木架已搭建完毕,山民们合力将厚重的羊毛毡铺在架上,边缘用石块压实。主帐搭建好后,众人又接着搭建两侧的藏书帐与杂物帐,帐内地面铺着晒干的青稞杆,再盖上羊毛毯,既防潮又保暖。帐外的空场也用石块围出边界,中间用碎石铺平,以后孩子们就能在这里跳绳、踢毽子,不用再在泥泞的地上玩耍。
正午时分,校舍的主体工程已完成,沈砚秋与顾长风走进主帐,只见里面摆放着十几张木制课桌,都是木工师傅带着山民们用边角料打造的,虽样式简陋,却十分结实。“等会儿咱们把木板书挂在帐壁上,让孩子们对着认读;再把算经里的口诀写在麻纸上,贴在课桌上,方便他们记忆。”顾长风一边说,一边将木板书挂在帐壁的木钉上,木板书上刻着常用的中原文字与山民符号,还有简单的算数口诀。
这时,几个背着小布包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卓玛也在其中,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块兽骨,上面刻着之前学过的“山”“雪”二字。“沈先生!顾先生!这是我刻的字,你们看对不对?”卓玛举起兽骨,小脸上满是期待。
顾长风接过兽骨,仔细看了看,笑着道:“刻得真好看!完全正确!以后你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争取刻更多的字,还要学会算数,以后帮着部落记账好不好?”卓玛用力点头,把兽骨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跑到课桌旁坐下,好奇地摸着桌上的炭笔与麻纸。
越来越多的孩子赶来,有山民的孩子,有牧民的孩子,还有几个商队伙计的子弟,一共三十多个,把主帐坐得满满当当。沈砚秋走上前,拿起一根木炭,在帐壁的木板上写下“学”字,朗声道:“孩子们,今天咱们的新学校正式开学了!这个字念‘学’,学习的学。咱们在这里要学识字、学算数、学语言,还要学种地、治病的道理,以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守护好咱们的家园与商道。”
孩子们跟着齐声念“学”,声音虽稚嫩,却格外响亮。顾长风接着教大家认“数”字,还拿出几颗青稞粒,教孩子们数数:“一颗、两颗、三颗……学会数数,以后和别人交易,就不会被人骗了。”他一边说,一边把青稞粒分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动手数,帐内顿时响起整齐的数数声,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
午后,第一堂课正式开始。沈砚秋教孩子们学中原文字,从最简单的“人、手、足”教起,每个字都配上对应的图画与动作;顾长风则教孩子们基础的算数,用青稞粒当教具,讲解“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阿木也主动留下来,教孩子们山民的符号与草原的方言,让孩子们既能学中原文化,也不忘本族的语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