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木昆长老与草原首领帖木儿带着几个部落长老赶来,手里还提着一袋青稞与几捆柴火。“沈公子,顾先生,我们听说学校扩建好了,特意带些东西来祝贺。”帖木儿笑着走进主帐,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脸上满是欣慰,“以后咱们草原的孩子也能学识字、学算数,再也不用因为不识字,在交易时吃亏了。”
木昆也点头道:“我们几个长老商量好了,每个部落都派一个懂些事理的族人来学校帮忙,轮流照看孩子们,再从部落里拿出一些青稞与奶疙瘩,作为孩子们的口粮。另外,我们还想请沈公子与顾先生,也教咱们这些长辈一些基础的文字与算数,以后管理驿站、记录物资,也能更方便。”
沈砚秋欣然同意:“好啊!咱们可以分两班授课,白日教孩子们,傍晚教长辈们。这样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学到知识,咱们雪线与草原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长老们听了,都十分高兴,立刻留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听沈砚秋讲课,虽学得慢,却格外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孩子们请教,帐内其乐融融。
傍晚时分,孩子们放学回家,长辈们则围坐在一起,听顾长风教算数。顾长风拿出驿站的物资账本,用简单的例子讲解如何记录收入与支出:“比如今天收到五斤青稞,就写‘收青稞五斤’;用两斤青稞换了一把镰刀,就写‘换镰刀一把,支青稞两斤’,这样记下来,账本就清清楚楚,不会出错。”
长老们一边听,一边用木炭在木板上练习书写,木昆长老学得格外认真,虽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不肯马虎。“以前咱们记物资,都是用绳子打结,时间长了就忘了是什么意思,现在学会写字记账,真是太方便了!”木昆放下木炭,看着自己写的字,脸上满是成就感。
沈砚秋看着这一幕,对顾长风轻声道:“咱们建的不只是一所学校,更是希望。孩子们学会了知识,就能把商道的规矩、技术的法子、文化的道理传下去,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用知识解决,这才是对雪线与草原最好的守护。”
顾长风点头,目光望向帐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校舍的毡顶上,泛着温暖的金光。几个孩子还在帐外的空场上,用木炭在地上写字,互相考对方认不认识,笑声顺着风飘进帐内,格外悦耳。“等开春了,咱们再在学校旁边开垦一块小菜地,教孩子们种些蔬菜,既能让他们认识作物,又能补充口粮。”顾长风笑着说道。
沈砚秋赞同道:“好主意!还要让中原商队多带些不同的书籍来,不仅有启蒙读物,还要有讲种地、治病、打铁的书,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另外,咱们可以让各驿站都建一所小型的学校,让偏远部落的孩子也能有书读。”
入夜后,校舍的毡帐内依旧灯火通明。阿木带着几个山民,在帐外巡逻,确保学校的安全;帐内,沈砚秋与顾长风正整理着今日的授课内容,把孩子们容易写错的字、难懂的算数题记在羊皮纸上,准备明日重点讲解。帐壁上,孩子们写的字贴得整整齐齐,虽笔法稚嫩,却充满了生机。
第二天一早,学校里又热闹起来。孩子们背着布包,早早地来到校舍,有的在操场上练习写字,有的则围着顾长风,问他昨天讲的算数题;长辈们也陆续赶来,拿着自己的木板,向沈砚秋请教不懂的文字。阳光透过毡帐的缝隙照进来,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落在长辈们认真的神情上,构成了雪线之上最温暖的图景。
沈砚秋与顾长风站在帐外,看着这一切,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座小小的校舍,承载着雪线与草原的未来。知识就像雪线的融水,虽细微,却能汇聚成江河,滋养着这片土地;而这些读书的孩子,终将成为守护商道、传承文化的栋梁,让天山雪线的驼铃声,伴着知识的回响,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会停歇。
喜欢丝路万里驼铃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丝路万里驼铃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