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望雪岭的营地就响起一阵急促的呼喊。沈砚秋刚披好斗篷走出帐篷,就见罗衣扶着一名年轻队员快步走来,那队员双手捂着眼睛,指缝间渗出泪水,嘴里不停喊着“看不见了”,声音里满是恐慌。
“怎么回事?”沈砚秋快步迎上去,顾长风也闻声从医疗帐赶来,两人神色同时一紧。
“是小石头!”罗衣急得声音发颤,“他今早起来去河边打水,回来就说眼睛疼,看不清东西,我看他眼睛红得像兔子,就赶紧带他来找你们。”
顾长风立刻让小石头坐在雪地上,轻轻拉开他的手——只见小石头的眼睑红肿,眼球布满血丝,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他眉头一沉:“是雪盲!雪线的阳光反射太强,他肯定是没做好防护,长时间盯着雪地看,才伤了眼睛。”
“雪盲?”沈砚秋心头一紧,她曾在丝路商队的传闻里听过这种病症,雪线阳光经白雪反射后,紫外线强度会翻倍,若不防护,轻则眼睛红肿疼痛,重则暂时失明,甚至留下后遗症。“还有其他队员出现这种情况吗?”
罗衣摇头:“目前只有小石头,但早上打水、放哨的队员都长时间在雪地活动,说不定也有轻微不适,只是还没说出来。”
顾长风一边从药囊里取出草药,用温水调成糊状,轻轻敷在小石头的眼睛上,一边对沈砚秋说:“必须立刻制定雪盲防护措施,不然等我们翻越野狼谷,阳光更烈,会有更多人受伤。”
沈砚秋点头,当即将目光投向罗衣:“罗衣,你心思细,物资调配也熟,防护措施的事,就交给你负责。需要什么材料,尽管跟我说,我们一起想办法。”
罗衣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她深吸一口气:“我一定办好,不会让更多队员受伤。”
紧急防护:临时措施救急
罗衣立刻召集队员,先对所有清晨在外活动的队员进行排查,果然发现有三名队员出现眼睛干涩、畏光的症状,虽不如小石头严重,却也是雪盲的早期迹象。顾长风用草药膏为他们敷眼后,罗衣便带着几名女队员回到物资帐,翻找能做防护的材料。
“雪盲的关键是挡住强光反射,”罗衣一边翻找,一边对身边的队员说,“我们需要能遮挡眼睛,又能看清路的东西,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帐内的物资不算丰富,布料多是厚实的羊毛或丝绸,羊毛太厚会挡视线,丝绸又太透光,都不合适。罗衣翻遍所有包裹,终于在一个装着零碎布料的皮囊里,找到几匹半透明的“绢纱”——这是她从江南带来的,本想用来包装瓷器,没想到此刻竟派上了用场。
“有了!”罗衣眼睛一亮,拿起绢纱对着帐外的阳光比划,“这绢纱轻薄透光,既能挡住部分强光,又能看清路,正好做护目镜!”
她立刻让队员将绢纱剪成巴掌大的方形,又找来柔软的羊毛布条,缝在绢纱的边缘,防止绢纱摩擦皮肤;再在布条两端缝上细绳,方便系在头上。不过半炷香的时间,一副简易的绢纱护目镜就做好了。
“你们试试!”罗衣将护目镜递给一名有轻微雪盲症状的队员,那队员戴上后,对着阳光眨了眨眼,惊喜地说:“真的不刺眼了!还能看清东西,比眯着眼舒服多了!”
罗衣松了口气,又让队员加快速度制作,同时叮嘱:“每个人都要戴,尤其是白天在外活动的队员,哪怕是放哨、打水,都不能摘下来。每隔一个时辰,就到阴凉处歇会儿,取下护目镜让眼睛透透气,避免闷出炎症。”
沈砚秋和顾长风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赞许。顾长风走到罗衣身边,补充道:“再准备些清凉的草药水,让队员们每隔两个时辰滴一次眼睛,能缓解干涩和疼痛。另外,中午阳光最烈的时候,尽量别安排户外活动,减少眼睛受刺激的时间。”
罗衣点头,立刻让队员按顾长风的建议准备草药水,又在账本上记下“雪盲防护物资”的条目,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落实到位。
防护升级:细节处见用心
临时护目镜解决了燃眉之急,可罗衣却没有停下脚步。她知道,绢纱虽能临时挡光,但质地轻薄,长时间使用容易磨损,且对强光的遮挡效果有限。傍晚时分,她又带着队员在营地周围寻找更合适的材料。
“罗衣姐,你看这个行不行?”一名队员指着山坡上的“雪柳”,这种灌木的叶子呈长椭圆形,表面有一层细密的绒毛,质地坚韧,不易破损。
罗衣摘下一片叶子,对着阳光看了看——绒毛能散射部分光线,叶子的厚度也适中,既能挡光,又不会完全遮挡视线。她眼前一亮:“可以试试!不过叶子直接用会刮眼睛,得处理一下。”
队员们立刻采摘雪柳叶,带回营地后,罗衣用温水将叶子浸泡软,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边缘,去除毛刺;又将两片叶子对齐,用柔软的藤条固定在羊毛布条上,藤条可松可紧,能根据每个人的脸型调整大小。最后,她还在叶子内侧敷了一层薄草药膏,既能滋润眼睛,又能进一步缓解疲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