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过后的天山雪线,晨光格外澄澈。沈砚秋站在望雪岭的坡顶,望着远处被积雪覆盖的山道,眉头却始终没有舒展——按照计划,秦十三带着两名队员提前去前方探查“野狼谷”的路况,本该在昨日午时返回,可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砚秋,别太担心。”顾长风走到她身边,递来一块温热的芝麻饼,“秦十三经验丰富,又熟悉雪线地形,说不定是遇到了难走的路段,耽误了行程。”
沈砚秋接过芝麻饼,却没什么胃口。她转头看向山道的尽头,那里只有茫茫白雪,连个人影都没有:“可就算耽误行程,也该有信号传来。我们出发前约定好,若遇到危险或延误,就放‘平安烟’——三股青烟,间隔半炷香,可从昨天到现在,我连一缕烟都没看到。”
按原定计划,队伍与探路小队靠“烟火信号”通讯:平安则放三股青烟,遇险要放两短一长的狼烟,紧急情况则放连续的浓烟。可暴风雪过后,山间的湿气太重,柴火难以点燃,探路小队或许是受了环境所困,才没能发出信号。
“要不我带几个人去找找?”阿罗憾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握着弯刀,神色坚定,“野狼谷离这里不算远,我们快马加鞭,傍晚前就能回来。”
沈砚秋犹豫了——若派阿罗憾去,营地的护卫力量会减弱,万一影沙盟的人趁机偷袭,后果不堪设想;可若不派人去,秦十三他们万一遇到危险,就只能自生自灭。
顾长风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轻声道:“我们可以分两步走。阿罗憾带三人去野狼谷方向探查,留两人在中途的‘鹰嘴崖’设立临时烽烟点,一旦发现秦十三的踪迹,就用烽烟传递消息;我和罗衣留在营地,加固防御,清点物资,确保营地安全。这样既不耽误寻找秦十三,也能守住营地。”
沈砚秋眼前一亮——这个办法既能兼顾两头,又能解决通讯中断的问题。她立刻点头:“就按长风说的办!阿罗憾,你们出发前多带些干燥的油页岩,方便点燃烽烟;路上注意安全,若遇到影沙盟的人,别硬拼,先撤回营地!”
“放心吧砚秋姐!”阿罗憾用力点头,转身召集队员,准备出发。
烽烟点设立:古法传讯
阿罗憾带着队员出发后,沈砚秋和顾长风并没有闲着。他们知道,仅靠中途的临时烽烟点还不够,必须在营地附近也设立一个高视野的烽烟台,确保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任何方向的信号。
两人带着几名队员,来到营地后方的“望雪台”——这里是附近最高的山坡,视野开阔,能看到野狼谷和黑岩坡两个方向的动静,是设立烽烟台的绝佳位置。
“我们得先清理出一块平坦的场地,再用石块搭建一个一米高的台子。”顾长风蹲下身,比划着烽烟台的大小,“烽烟台要避风,不然烟被风吹散,远处看不到。”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铁铲清理积雪,有的搬来石块搭建台子,沈砚秋则和顾长风一起,准备点燃烽烟的材料——除了干燥的油页岩,他们还特意加入了一些山民向导巴图留下的“浓烟草”,这种草燃烧时会产生黑色的浓烟,即使在白天,也能在几里地外看到。
“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古代的边关就是用烽烟传递消息,没想到今天我们在雪线里也用上了。”沈砚秋一边将浓烟草捆成束,一边笑道。
顾长风点头:“古法虽简,却很实用。尤其是在这种通讯不便的地方,烽烟比派人跑断腿传讯要快得多。等我们翻过天山,或许可以在新商道的关键节点,都设立烽烟台,方便商队之间传递消息,预警危险。”
沈砚秋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有了烽烟台,以后走这条商道的商队,就不用再担心通讯中断,遇到危险也能及时求助。”
说话间,烽烟台已经搭建完成。队员们将油页岩和浓烟草堆在台子中央,用火种轻轻一点,油页岩很快就燃烧起来,浓烟草也随之冒出滚滚黑烟,直冲向天空,在澄澈的蓝天下格外醒目。
“成功了!”一名队员兴奋地大喊,“这么浓的烟,几里地外肯定能看到!”
沈砚秋看着升起的黑烟,心里踏实了不少。她转头对顾长风说:“我们再在烽烟台旁立一块木牌,上面画上风烟的信号规则——三股青烟为平安,两短一长为险要,连续浓烟为紧急。以后不管是我们的队员,还是其他商队,看到木牌,就知道怎么用烽烟传递消息了。”
顾长风笑着点头,和队员们一起找来一块平整的木板,用炭笔仔细画出信号规则,立在烽烟台旁。阳光洒在木牌上,黑色的炭笔痕迹清晰可见,像一座无声的“通讯指南”,守护着这条尚未完全开辟的商道。
等待的焦虑:音讯全无
不知不觉,日头已升到半空。望雪台上的烽烟早已熄灭,可无论是野狼谷方向,还是中途的鹰嘴崖,都没有任何烽烟升起。沈砚秋站在烽烟台旁,目光紧紧盯着远方,手心不知不觉沁出了冷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