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余波
火焰陷阱一战,哈立德匪帮的主力虽被击溃,但首领哈立德·本·萨利姆带着残部突围而去。绿洲的清晨,空气中仍残留着昨夜焦土与草药混合的味道。沈砚秋站在水井旁,看着队员们清理战场、救治伤员,神情沉静。
“他不会就此罢休。”顾长风走来,低声道。
“当然不会。”沈砚秋点头,“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我们的真实兵力和下一步动向。我们必须保守秘密,同时把他引到我们希望他去的地方。”
顾长风挑眉:“你有计划?”
“有。”沈砚秋望向远方,“我们需要一种不被敌人察觉的通信方式——既能在我们内部传递情报,又能在必要时‘泄露’假情报,引蛇出洞。”
二、灵感闪现
午后,沈砚秋在营地巡视,偶然听见驼群颈间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停下脚步,若有所思。
“长风,你听。”她轻声道。
顾长风侧耳倾听,铃声随风起伏,忽远忽近,带着不同的节奏。
“如果我们约定不同的铃声代表不同的指令,”沈砚秋眼睛一亮,“比如一声长铃表示集合,两声短铃表示撤退,三声连铃表示发现敌情——这样即使在风沙中,我们也能传递消息,而敌人只会以为是普通的驼铃声。”
顾长风点头:“这比火光和风筝隐蔽得多。我们可以用它来协调巡逻队、商队分队,甚至在与其他绿洲的联络中使用。”
三、暗号设计
沈砚秋立刻召集核心成员,正式提出“驼铃暗号”计划。
“我建议分为两类暗号。”她在沙地上画出简单的节奏图,“一类是战术暗号,用于战斗和巡逻中的即时指令;另一类是情报暗号,用于传递较长的信息,比如路线变更、补给点位置、敌情侦察结果。”
她详细解释:
- 战术暗号(短距离即时指挥)
- 一声长铃:集合
- 两声短铃:前进
- 三声连铃:撤退
- 一长一短:警戒
- 一短一长:敌情解除
- 情报暗号(中短距离传递)
- 以“组”为单位,每组由3个铃音组成,代表一个音节或一个预设词
- 通过不同的组合,拼出短句,如“北撤”“补给东”“敌近”等
- 为防止被破译,每天更换一次“密钥”(即每组铃音对应的词表)
释一行补充:“我可以根据风向和距离,设计不同的摇铃力度和间隔,让铃声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准确识别。”
顾长风道:“我们还需要训练专门的‘铃手’,负责在行进中传递暗号。他们必须熟悉节奏,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慌乱。”
四、秘密训练
为确保暗号系统万无一失,沈砚秋下令在营地进行秘密训练。她将队员分成若干小组,分布在营地四周不同位置,自己和顾长风各持一个小铜铃,轮流发出指令。
“注意听节奏,不要受风声干扰。”她在训练开始前叮嘱道。
第一次练习,队员们反应略显迟缓,有人将“一长一短”的警戒信号误判为集合。沈砚秋没有责备,只是耐心示范,一遍遍调整节奏。
到了傍晚,队员们已经能在百米范围内准确识别并执行五种基本战术暗号。顾长风在远处观察,微微点头。
“他们学得很快。”他对沈砚秋说。
“因为他们知道,这关乎生死。”沈砚秋轻声道,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五、初次实战
黄昏时分,西侧巡逻队在距离绿洲两里处发现一小队可疑骑手。队长按约定摇动驼铃:三声连铃(发现敌情),随后一长一短(警戒)。
清脆的铃声随风传入营地,沈砚秋与顾长风对视一眼,立刻下令:“加强西侧防御,其他方向保持正常巡逻,避免暴露实力。”
片刻后,西侧传来第二组铃声:一短一长(敌情解除)。斥候回报,那只是附近游牧部落的商人,并非敌人。
“很好。”沈砚秋满意地点头,“暗号有效,而且没有引起对方的怀疑。”
顾长风微笑:“这只是开始。”
六、假情报
夜幕降临,沈砚秋召来顾长风与释一行,低声道:“我们需要主动出击,但不是硬碰硬。明天,我要让哈立德听到‘我们将向北转移补给’的消息。”
“假情报?”顾长风挑眉。
“没错。”沈砚秋点头,“我们用驼铃暗号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北队,但故意让消息‘泄露’给在绿洲外围潜伏的敌人探子。如果哈立德上钩,他会在我们预设的地点伏击——而那里,我们已经安排好真正的陷阱。”
释一行担忧:“如何确保消息恰好被他们听到,又不引起怀疑?”
“利用风险。”沈砚秋胸有成竹,“明晚将有南风,我们让北队在营地北侧的沙丘后接收暗号,那里是敌人最可能潜伏的位置。同时,我们的巡逻队装作毫无察觉,照常行进。”
顾长风点头:“我来安排巡逻路线,确保万无一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