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战”,具体表现为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耸动。“栗”,指的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恐惧之感。“振”,同样是身体出现耸动的现象,然而与“战”相比较,其力度较弱。所以在相关论述中提到:凡是出现“振振”的情况,都应归咎于正气虚弱。“栗”,是由邪气引发的。“战”,则是正气与邪气抗争的外在表现。栗与战同时出现,意味着正气与邪气相互交锋、抗争。这种症状要是出现在使用发汗、催吐、攻下这三种治疗方法之后,那是因为这些治法损伤了人体的内外正气,从而致使病情发生逆变。倘若没有导致病情逆变,说明邪气因为治疗而逐渐衰减,正气也因此趋于调和,进而病情开始缓解,也就是正气战胜了邪气,通过身体抖动并出汗的“战汗”过程,使病情得以平复。
呃逆哕噫
呃逆在如今的称呼,就是古代叫做“?”的病症。它和哕不同,哕声从胃里发出,而呃逆(?)是发出格格的连声,这是因为脐下之气往上冲。呃逆有点类似嗳气、噫气,但本质有别,不过它们都属于气逆的病症,治疗思路有相通之处。虚热类型的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治疗;若二便不利,通过通利二便来使病情安宁;气不归原的,适合用都气汤;寒虚的情况,用丁萸附理中汤;若有痞硬、下利症状,用生姜泻心汤;出现痞硬、噫气,则旋覆代赭石汤有效。
【注释】现今所说的呃逆,就是古代称作“?”的病症。“?”这种情况,是指气噎塞而发出声响。世间有人把哕当作呃逆,这是因为不了解哕哕的声音是从胃里发出并经口传出,并不像“?”那样发出格格的连续声音,“?”的声音是气从脐下沿着冲脉往上,然后从口中发出。呃逆和嗳气、噫气比较相似。嗳气,是因为吃饭吃得太快太急,当时就会嗳气,这是转动食物之气。噫气,是由于饮食过量损伤脾胃,过一段时间才会噫气,气味是食物腐臭的味道,所以说它们本质有差异。但它们都属于气逆导致的病症,所以说治疗思路有相同的地方。呃逆这种病症,多是因为胃气虚竭。如果兼有热证,用橘皮竹茹汤加上柿蒂来治疗。如果兼有大便不通利,就用三承气汤治疗。若兼有小便不通利,用二苓散汤治疗。若是兼有肾虚,不能收敛冲脉之气使其归原,用都气汤加上牛膝治疗。若兼有寒虚,太阴经病症表现为手足温暖的,用丁萸理中汤治疗;若是少阴经病症,手足厥冷的,还要加上附子。如果兼有痞硬、下利的症状,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要是兼有痞硬、噫气的症状,用旋覆代赭石汤治疗。
结胸
按压时感觉胀满坚硬但不痛的是痞症,坚硬且胀满疼痛的是结胸症。大结胸证的范围从心下一直到少腹,小结胸证仅在心下部位,按压时才疼痛。热邪轻微且头部出汗的是水结胸证,口渴只想漱口却不想咽水的是血结胸证。瘀血导致的鼻出血未排尽,或者女子月经恰在此时中断,会引发血结胸。体内有实邪且脉象沉大时,要审慎判断后使用抵当汤、桃仁承气汤、大小陷胸汤(丸)攻邪。若误攻脉象浮大的患者,往往会危及生命。若体内不实且脉象浮滑,是小陷胸汤的适应证。脏结证具备结胸症的症状,若再出现烦躁,情况凶险。
【注释】患伤寒病时,如果过早使用攻下之法,就容易形成痞硬之症;患中风病时,若过早攻下,就容易形成结胸症,这两种情况都是表邪趁着正气虚弱侵入里部。按压时坚硬胀满且疼痛,这是结胸证,属于实邪;按压时坚硬胀满但不痛,这是痞硬之症,属于虚邪。大结,指的是大结胸证,症状表现为从心下一直到少腹,都坚硬胀满且疼痛,手都不能靠近,这种情况适宜用大陷胸汤攻下实邪。小结,指的是小结胸证,只是心下部位轻微硬结,按压时才疼痛,不按压就不痛,适宜用小陷胸汤开结散邪。身体微微发热,只有头部出汗,同时伴有上述结胸症状的,是水结胸证,适宜用大陷胸丸攻下逐水。口中干渴只想漱口却不想咽水,同时伴有结胸症状的,是血结胸证。这是因为瘀血未能通过鼻出血解除,或者鼻出血没有排尽,又或者女子月经来潮时突然中断,都可能导致血结胸,适宜用抵当丸,或者桃仁承气汤攻下瘀血。体内有实邪,症状属实,且脉象沉大,确实具备可攻之症,经过审慎判断,认为准确无误后,才可以使用抵当汤、桃仁承气汤、大陷胸汤(丸)来攻邪。如果判断后发现体内并非实邪,脉象浮滑或者脉象浮大,这就说明判断不准确,实际上是小陷胸汤的适应证,不可以贸然攻下。若误攻这类患者,必然会导致凶险后果。脏结证,其症状类似结胸证,表现为舌苔白滑,脉象浮且细。“悉具”,是说结胸证的症状从胸部一直到腹部,两胁都坚硬胀满疼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出现烦躁症状,那么病情凶险,可能危及生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