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市,河大清规划的昌平片区,延庆片区,怀柔片区,均衡发展特色引领,正按照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的发展着。
作为昌平片区,起步最早,资金雄厚。整齐的城镇规划,富庶的乡村庄寨,首长亲手提笔的“华夏第一村”就在这里。
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下,昌平片区现在重点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而延庆片区主打的是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延庆影视城,是个巨大产金兽,给延庆片区带来的经济利益,足以支撑延庆片区的各项建设。而延庆的电影、电视、广播产业更是发达。在狠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的指引下,红色经典电影电视剧影片,每年成倍的增长,这也成了中枢重要的喉舌,宣传红色思想的重要基地。经济效益更是巨大。由他带动的,旅游业,绿色农业,带动了周边的村村镇镇。发展也是一日千里。
而被何大清寄予厚望的怀柔片区,也在以有条不紊的发展着。当时,何大清和众人研究的规划是,依托地缘优势,多吸纳人才,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带动怀柔片区全面发展。
何大清吸收前世四九城中关村模式,在怀柔片区,规划了100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提前布局人工智能,电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现在虽然效果还不太明显,有时还需要市政府给怀柔科技输血,但是已有两个大项目初见端倪。
昌平怀柔片区的清晨还带着几分寒意。天刚蒙蒙亮,何大清就已经站在中兴科技实验室的大门前,望着东方渐渐泛起的鱼肚白,心中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今天,是他们团队研发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怀柔中兴一号"首次完整运行的日子。
"何书记,您来得真早。"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何大清转身,看到张明哲快步走来,这位从M国归来的电子工程专家眼中有掩饰不住的兴奋。
"睡不着啊,明哲。"何大清拍了拍这位得力助手的肩膀,"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咱们三年的心血,就看这一下了。"
张明哲点点头,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厚厚的文件:"昨晚我又检查了一遍电路设计,应该没问题。晶体管和集成电路都按照您提出的方案进行了优化。"
何大清接过文件,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精密的电路图。三年前,当他第一次在《电子工程》杂志上看到美国IBM公司研发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报道时,就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实现这一技术突破。
"走,进去看看。"何大清深吸一口气,推开实验室的大门。
实验室内,二十多名科研人员早已各就各位。中央平台上,一台银灰色的机器静静矗立——这就是"怀柔中兴一号",华夏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与使用电子管的老式计算机相比,它的体积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耗电量更是大幅降低。
"何书记!"年轻的工程师小王快步迎上来,"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了,就等您下令开机测试。"
何大清环视四周,每一张面孔都写满期待。这些人中,有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技术骨干,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像张明哲这样被他从海外"挖"回来的专家。
"同志们,"何大清的声音在实验室里回荡,"今天我们进行的不仅是一次技术测试,更是在为华夏科技的未来开辟一条新路。无论结果如何,你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走到主控台前,手指悬在电源开关上方:"开始吧。"
随着开关按下,机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指示灯依次亮起。屏幕上,一行行代码开始滚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盯着显示器的变化。
十分钟后,当第一个计算结果准确无误地显示在屏幕上时,实验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有人跳了起来,有人相拥而泣,张明哲则紧紧握住何大清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我们成功了!"小王激动地大喊,"运算速度是电子管计算机的二十倍!功耗只有三分之一!"
何大清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刻,他想起了两年前自己远赴M国招揽人才的艰难历程。
那是1969年的夏天,何大清以商务考察的名义前往M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当时还在IBM担任工程师的张明哲。
"张博士,华夏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何大清开门见山,"我们正在研发集成电路计算机,但缺乏核心技术的突破。"
张明哲推了推眼镜,露出礼貌但疏远的微笑:"何先生,我很敬佩您的爱国热情。但您知道,我在M国的年薪是五万美元,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回国后,我能得到什么?"
何大清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照片——那是怀柔片区规划中的科技园区设计图,还有昌平市为归国科学家准备的现代化住宅区照片。
"我不能给你美元和汽车,"何大清直视张明哲的眼睛,"但我能给你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平台。十年后,当人们谈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你的名字将会被铭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