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完杂物后,他又仔细地清扫灰尘,那扫帚扬起的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着,他被呛得咳嗽了几声,但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继续认真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处污渍。
活动当天,小周更是忙前忙后,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他早早地就来到了活动现场,帮忙引导居民入场,站在入口处,脸上始终带着热情的微笑,亲切地给每一位前来的居民指引方向,解答他们的疑问,遇到老人或者小孩,还会主动上前搀扶一把,确保他们安全入场。
随着活动的进行,现场的人越来越多,变得热闹非凡,小周又赶忙去帮忙维持现场秩序,在人群密集的表演区周围,他时刻留意着情况,扯着嗓子大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声音都喊得有些沙哑了,可他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也不敢松懈。
可那些把脏活累活推给他的志愿者,却在一旁偷懒聊天,他们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在椅子上,有说有笑的,偶尔才象征性地做一点轻松的活儿,比如帮忙递递矿泉水之类的,还一边聊着天,一边看着小周忙碌的身影偷笑,仿佛小周的辛苦付出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趣事。
等文化节结束后,社区要评选优秀志愿者,大家都觉得小周这段时间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肯定能评上,毕竟他在活动中干的活儿可不少,而且都是实实在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出了力的。
可那几个偷懒的志愿者却在背后说小周的坏话,他们凑在一起,压低声音,阴阳怪气地说:“小周虽然做的事多,但都是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不像我们在活动中还负责了一些重要环节呢,比如联系表演嘉宾、调试音响设备之类的,那可都是关乎活动成败的关键事儿呀。”
言下之意就是小周做的贡献没他们大,他们才更应该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最后,小周竟然没评上优秀志愿者,当结果公布的那一刻,他心里别提多委屈了。他站在人群后,看着那些被评为优秀志愿者的人满脸笑容地走上台去领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自己辛辛苦苦付出这么多,累得腰酸背痛、嗓子沙哑,却被人这样贬低,感觉特别不值。他默默地转身离开了现场,那落寞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孤单。
从那以后,类似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只要社区有什么费力不讨好的活儿,那些人总会找各种理由推给小周。
有一回,社区要给孤寡老人送生活物资,那些老人住的地方大多比较偏僻,楼道又窄又暗,还得爬好几层楼梯,小周扛着沉甸甸的米面粮油,一趟又一趟地往返,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
还有一次,社区花园需要重新翻土种花,正值炎炎夏日,小周顶着大太阳,在花园里一蹲就是半天,手上磨出了水泡,后背也被晒得通红,可那些爱偷懒的人却借口有事躲开了。
而小周因为一贯的善良和不懂拒绝,总是默默承受着。时间长了,他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原本是想收获快乐、提升自我价值、结交更多朋友的初衷,都被消磨殆尽了。
每次接到新的任务,他心里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热情,而是多了几分无奈和抵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有时候都不想再参加志愿者活动了,可又觉得那样好像违背了自己善良的本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他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想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傻了,为什么总是不懂得为自己考虑一下呢。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着名诗人顾城,他极具才情,用独特的文字为世人勾勒出一个个奇幻美妙的世界,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更是广为流传。
顾城生性敏感、善良,在生活中他总是试图去迎合身边人的期待,想要做一个大家眼中“好”的形象。
他远离喧嚣的都市,去往异国他乡的小岛生活,在那里,他和妻子孩子过着看似与世无争的日子。
每天清晨,他会早早地起床,去打理那小小的菜园,他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给蔬菜瓜果浇水、除草,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心里满是期待,仿佛这些植物就是他在这小岛上的亲密伙伴。
闲暇时,他会坐在海边,听着海浪轻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风拂过脸颊,他静静地构思着自己的诗作,希望能用美好的文字记录下这份宁静与美好。
然而,他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周围邻居偶尔对他生活方式的一些议论,都会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和自我怀疑之中。
比如有邻居觉得他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世界里,对现实生活有些疏离,他听到后便会反复琢磨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变得更“接地气”些。
在人际关系上,他总是害怕与人产生矛盾,哪怕心里有不同意见,也从不轻易表达出来,只是默默地迎合着别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