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怒火,他立刻反驳道:“丞相此言差矣!苏先生的功劳岂是能用钱财来衡量的?他为国家立下的是不世之功,若不给予重赏,不仅会让苏先生寒心,更会让天下有才之士对朝廷失望。至于财政和朝堂稳定,我们可以从长计议,但绝不能因此而埋没了苏先生的功绩!”贾诩脸涨得通红,目光紧紧盯着王奎,眼神中充满了不满和质疑。
王奎也不示弱,他沉着脸,语气坚定地回应道:“贾大人,我并非不重视苏先生的功绩,只是凡事都要考虑周全。国家的发展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赏赐而破坏了整体的稳定。我们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王奎觉得自己是从大局出发,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轻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剑拔弩张。
皇帝林羽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眉头微微皱起。
他心中十分清楚苏云的功劳巨大,重赏苏云确实能够激励人心,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但王奎所说的财政和朝堂稳定问题也不容忽视。林羽的目光在群臣身上一一扫过,最后落在苏云身上,只见苏云一袭素袍,神色平静,眼神中却透露出自信与从容。
林羽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众爱卿莫要再争。寡人意已决,苏先生此次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其智慧和谋略为我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寡人若不重赏,何以彰显朝廷对人才的重视?至于丞相所担忧的财政和朝堂稳定问题,寡人自会与诸位大臣一同商议解决之策。今封苏先生为护国军师,加授上卿之尊贵之位,位列三公,参与朝政决策。赐予食邑三千户,奇珍异宝无数,恩准其在家乡修建府邸。”
苏云听后,心中激动不已,他赶忙跪地叩首:“臣苏云,承蒙陛下赏识,委以重任。此乃陛下之洪恩,臣感激不尽。日后定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出谋划策,与诸位将军齐心共进,共保社稷昌盛,不负陛下所托。”
林羽看着苏云,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苏先生这样的人才辅佐,是我朝之幸。望众爱卿齐心协力,共铸我朝辉煌。”
苏云等将领也纷纷跪地:“陛下圣明,吾等愿与沈将军一同,为国家效命!”
在苏云苏军师的封赏议定之后,金銮殿内余音仍在回荡,群臣们还沉浸在方才激烈讨论的氛围之中。
这时,身姿挺拔、神色恭敬的殿前公公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大殿中央,先是恭敬地向龙椅上的皇帝行了一礼,随后直起身子,清了清嗓子,声音高亢而洪亮,在空旷的大殿内久久回响:“苏军师的封赏既已落定,诸位大人,接下来便议一议各部将的封赏事宜。”
此言一出,原本就躁动的朝堂瞬间又热闹了几分。群臣们或是微微皱眉,若有所思;或是交头接耳,小声议论;或是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关切,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武将们神色激动,眼中闪烁着光芒,似乎在回想着与各部将并肩作战的场景,迫不及待地想要为他们争取应得的荣耀;而文臣们则轻抚胡须,面容沉稳,在心中暗自权衡着利弊,思考着如何给出恰当的建议。一场围绕各部将封赏的激烈讨论,即将在这庄严肃穆的金銮殿内热烈展开 。
金銮殿内,庄严肃穆,龙椅之上,林羽高坐,目光扫视着殿下群臣。今日,正是为凯旋王师论功行赏之时,而李将军、张将军、赵将军的封赏事宜,引发了朝堂上的激烈争论。
武将之首的陈校尉率先站出,拱手朗声道:“陛下,此次征战,李将军战功卓着!他所率骑兵,训练有素,在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次在战局胶着之际,李将军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率铁骑突袭敌军侧翼,搅乱敌军阵脚,为我军创造歼敌良机,杀敌无数,实乃我军之利刃!如此功绩,理应重赏,以激励更多将士奋勇杀敌!”
陈校尉满脸涨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想到李将军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内心满是钦佩。
贾诩抚了抚胡须,微微颔首,接话道:“陈校尉所言极是。李将军的骑兵部队,机动性强,宛如神兵天降,让敌军防不胜防。这不仅是李将军个人的能力体现,更是对我军士气的极大鼓舞。封他为平虏将军,赐予食邑和财宝,实至名归,望陛下恩准。”
贾诩眼中透着睿智,深知重赏李将军对军队士气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然而,左丞相王奎却眉头紧皱,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李将军的功劳固然不可忽视,但如今国库并不充裕,诸多民生事务亦需大量财力支持。如此丰厚的赏赐,恐会加重百姓负担,还望陛下斟酌。”
王奎神色忧虑,心中担忧过度封赏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影响百姓生活。
这时,支持重赏的孙都尉忍不住反驳:“丞相此言差矣!将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凯旋而归,若不给予重赏,如何能让他们寒心?又如何激励后来之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