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缓缓开口:“众爱卿莫要再争。寡人意已决,沈岳将军此次战功卓着,于国于民皆有大功,寡人若不赏,何以谢天下?至于财政之事,寡人与诸位大臣再从长计议。今封沈岳为镇国大将军,食邑五千户,赐京城宅邸一座,黄金千两、绸缎千匹、良马百匹。”
沈岳听后,心中激动不已,昂首阔步地出列,行至殿中央,赶忙跪地叩首:“臣沈岳,承蒙陛下厚爱与信任,得以立下战功。今获此殊荣,臣定当继续为国效力,倾尽所能守护我朝山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沈岳将军的封赏事宜尘埃落定,大殿之中的气氛依旧热烈而庄重。皇帝的目光从沈岳身上移开,扫视着群臣,似在思索着下一个议题。
这时,站在龙椅旁的殿前公公心领神会,他微微向前一步,清了清嗓子,声音尖细却又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既然沈岳将军的封赏已定,诸位大臣,且来议议苏云苏先生的封赏之事。” 这一声宣告,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众人的目光齐聚在一个焦点——备受尊崇的军师苏云,苏先生。
群臣们交头接耳,纷纷开始小声议论起来,眼神中或期待,或疑虑,或若有所思 。
苏云自幼便崭露出非凡的智慧与天赋,如同一颗破土而出的奇苗,在知识的沃土里茁壮成长。他废寝忘食,通读百家经典,将那一部部蕴含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书籍咀嚼消化,又潜心钻研古今战策,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战争的奥秘。寒来暑往,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练就了一副足智多谋、胸藏韬略的头脑。其才学高深莫测,恰似那浩瀚无垠的星空,璀璨夺目,实乃经天纬地之才,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出征之前,大军尚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苏云便已在中军大帐中忙碌开来。他眉头轻皱,目光如炬,在一幅幅军事地图和情报之间游走,凭借着对敌军兵力部署、将领特点以及各方形势的精准把握,为大军精心制定详尽周全的战略规划。他的每一步谋划都如同神来之笔,仿佛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敌军的进攻路线、防守弱点,甚至可能采取的战术变化,皆在他的算计之中,可谓算无遗策,为大军出征奠定了坚实的胜利基础。
大军踏上征程,在漫长而艰辛的行军途中,苏云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凭借着对山川地势的敏锐观察力和对气候变化的精准判断力,巧妙布局每一次行军与战斗。当遇到地势险要之处,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巧妙地依据地形设伏,将我军主力隐藏得严严实实,待敌军如懵懂的猎物般进入包围圈后,再如神兵天降般发起攻击,打得敌军措手不及;而当发现敌军有所懈怠或出现破绽之时,他便迅速协助沈岳果断下令突袭,那出其不意的攻击,让敌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与惊恐之中,防不胜防,大大削弱了敌军的士气与战斗力。
在那场僵持不下、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中,局势一度陷入胶着。双方士兵都在战场上疲惫地厮杀着,鲜血染红了土地,胜负难分。苏云却并未因此而慌乱,他身披斗篷,在营帐外仰头凝视着夜空,繁星闪烁,仿佛在向他诉说着敌军的秘密。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夜观天象,终于从那浩瀚的星空之中洞察到了敌军粮草转运的薄弱环节。于是,他毅然献奇策,挑选精锐轻骑,绕道而行,避开敌军主力,如鬼魅般突袭敌军后方的粮草辎重。这一妙计宛如一把锋利的利刃,直击敌军要害,敌军顿时大乱,陷入了粮草断绝的绝境之中,军心涣散,不战而溃,我军则趁机发起总攻,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辉煌胜利。
此役之后,苏云的赫赫威名传遍了整个王朝,其功劳之巨大,无人能及。
如今,朝堂之上,论功行赏之际,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
贾诩站了出来,他神色庄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支持:“陛下,苏先生此次出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从出征前的战略规划,到行军途中的巧妙布局,再到关键时刻的奇谋妙计,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堪称此次胜利的关键所在。他的智慧和谋略,为我军减少了无数伤亡,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耀。如此大功,若不重赏,实在难以服众!”贾诩心中对苏云的才华和功绩极为钦佩,他深知苏云的价值,所以言辞恳切,希望皇帝能够重视苏云的贡献。
众武将们也纷纷附和,他们想起与苏云一同征战的日子,对苏云的智慧和指挥才能深感折服。“是啊,陛下!苏先生在战场上就像我们的指明灯,每一次决策都精准无比,带领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他理应得到重赏,激励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效力!”武将们一个个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眼神中充满了对苏云的敬重。
然而,左丞相王奎却微微皱眉,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苏先生的功劳固然不可忽视,但如今国家百废待兴,各项事务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若对苏先生赏赐过于丰厚,恐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况且,赏赐过于厚重,也可能会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不利于朝堂的稳定。还望陛下三思。”王奎心中担忧赏赐过重会给国家财政和朝堂稳定带来隐患,他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