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都尉心急如焚,满脸焦急地看着皇帝,希望皇帝能重视武将们的付出。
紧接着,论及张将军的封赏。性格豪爽的刘参将高声说道:“陛下,张将军在围城之战中的表现堪称楷模!敌军攻势凶猛,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但张将军沉稳坚毅,指挥若定,带领将士们坚守阵地,让敌军寸步难行。他为攻城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份功劳不可磨灭,理应重赏!”
刘参将想起围城之战的惨烈,对张将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贾诩再次附和:“不错,张将军的坚守,稳定了我军的防线,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封他为安东将军,赐予食邑和良田,既能表彰他的功绩,也能让他安心守护一方。”
贾诩目光坚定,看向林羽,等待着林羽的裁决。
王奎却面露难色,再次进谏:“陛下,张将军的功绩朕自然知晓,但如今各地水利修缮、灾荒救济都急需资金。若赏赐过多,恐会影响这些民生事务的开展。”
王奎一心为国家财政和民生考虑,语气诚恳,希望皇帝能慎重决策。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话题转向了赵将军。
智谋过人的周参军站出来说道:“陛下,赵将军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在指挥大军团作战时,如臂使指,让各部军队配合无间。他的谋略和指挥能力,是我军强大战斗力的保障,实乃国之栋梁,当给予重赏!”
周参军对赵将军的军事才能十分推崇,言辞间充满了敬意。
武将们纷纷点头称是,齐声附和。而王奎依旧面露难色,还欲劝阻。
林羽端坐在龙椅上,静静地聆听着群臣的争论,心中权衡利弊。
他深知武将们的功劳巨大,重赏他们能激励士气,稳固边疆;但也明白王奎所言的财政问题并非小事。
思索良久,林羽终于开口:“众爱卿所言,寡人都已听在耳中。李将军、张将军、赵将军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朕不会忘记。寡人意已决,依议封赏,至于财政之事,寡人与诸位大臣再共同商议,开源节流,确保国家各项事务顺利开展。”
听到林羽的裁决,武将们面露喜色,纷纷跪地谢恩:“陛下圣明!吾等定当为国家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李将军、张将军、赵将军三人,眼中泪光闪烁,满是激动与感激。他们深知,这份封赏不仅是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三位将军带着皇帝的信任和嘱托,奔赴各自的岗位,继续为守护国家的安宁而努力。
他们的名字和功绩,也如林羽所期望的那般,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投身军旅,保家卫国 。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又热烈,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映出群臣或严肃或急切的面庞。此刻,正讨论到对普通士卒的赏赐一事。
贾诩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身姿挺拔,声如洪钟:“陛下,普通士卒乃我军根基,此次出征,他们冲锋在前,出生入死,流血流汗。战场上,他们毫无惧色,舍生忘死,每一场胜利都离不开他们的拼搏。赏银十两、绢布五匹、粮食若干,对战伤士卒加赐良药,供养伤残者,厚恤阵亡将士及其家属,此乃陛下仁德之举,更是激励军心之良策。如此,方能让士卒们知晓陛下对他们的重视与关怀,日后再上战场,必定更加奋勇效命,保我朝山河永固!”
贾诩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士卒的关切,他深知基层士兵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丰厚赏赐稳固军心。
左丞相王奎眉头紧皱,神色忧虑,拱手道:“陛下,贾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国库现状不容乐观。如今各地水利失修、灾患频发,修缮水利、赈济灾民都急需大量钱财。若对普通士卒赏赐如此丰厚,再加上对各级将领的赏赐,国库恐难支撑,这一系列举措或将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还望陛下三思啊。”
王奎一心为国家财政大局着想,额头因焦急冒出细密汗珠,他担心过度赏赐会让国家陷入财政困境。
贾诩听后,心中一急,立刻反驳:“丞相此言差矣!士卒们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出生入死,如今凯旋而归,若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赏赐和抚恤,他们如何能不寒心?若军心不稳,日后谁还愿为国家效命?财政之事,我们可以从长计议,开源节流,但绝不能亏待了这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士卒们!”
贾诩情绪激动,脸涨得通红,目光紧紧盯着王奎,眼神中满是不满与质疑。
王奎也不示弱,神色凝重地回应:“贾大人,我并非不重视士卒的功绩,只是凡事都需权衡利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若因一时的赏赐而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引发民生问题,那国家又何谈安宁?我们应从长远考虑,寻找一个更妥善的办法。”
王奎态度坚决,语气沉稳,他坚信自己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