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的小寒来得格外凛冽,一夜北风卷着碎雪,将山洞外的世界裹成一片素白。洞口悬挂的冰棱足有半尺长,像一串串剔透的水晶,折射着清晨微弱的天光。我裹紧了厚重的皮毛斗篷,踩着积雪走进山洞时,靴底碾过冰粒的声响在空旷的洞内格外清晰——这里是我选定的修炼地,洞壁光滑如洗,中央一块天然石台平整如镜,正是布设五行阵法的绝佳位置。
洞内温度比外界稍高,却仍带着砭骨的寒。我摘下斗篷,露出里面素色的练功服,袖口和裤脚都用布带束紧,避免阻碍气息流转。石台上早已按方位摆放好五行信物:中央是一块拳头大的黄土,取自后山向阳坡,带着大地的厚重;东方是一截青竹,竹节分明,切口处还凝着新鲜的竹液;南方是一小块硫磺晶,在微光下泛着淡淡的橙红;西方是一柄银匕首,刃面打磨得能映出人影;北方是一个陶罐,里面盛着清晨收集的雪水,水面结着一层薄冰。
“起阵。”我低喝一声,指尖结印,按向石台中央的黄土。刹那间,五道微光从信物中涌出,在石台上勾勒出一个规整的五边形阵图。中央土气率先弥漫开来,像一层细密的纱网,缓缓笼罩住整个石台,带着沉稳的压力——这是今日修炼的根基,需先以土气定住阵脚,方能让灵晶安驻其中。
我盘膝坐于阵眼,双目微闭,神念沉入丹田。灵晶此刻正悬浮在气海中央,约莫指甲盖大小,通体温润,流转着淡淡的五色光晕。经过前几日的温养,它已初具形态,却仍像个未扎根的嫩芽,稍遇外力便会晃动,能量流转也时有滞涩。小寒凝意,要做的便是为这“嫩芽”培土固根。
“以土为基,固我灵晶。”我默诵口诀,引导中央土气向灵晶围拢。土气接触到灵晶的瞬间,仿佛化作细密的根系,顺着灵晶表面的纹路蜿蜒缠绕,一点点向内渗透。起初,灵晶有些抗拒,光晕微微闪烁,像是在挣脱束缚。我放缓神念,将土气的力道收得更柔,想象着大地包容万物的姿态——土从不是禁锢,而是承载。
片刻后,灵晶渐渐安定下来,五色光晕与土气的黄光交织,像披上了一层厚实的铠甲。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土气根系正顺着灵晶内部的能量脉络延伸,在最细微的节点处扎下“根须”。每当一根“根须”扎稳,灵晶便会轻轻震颤一下,光晕也随之明亮一分。这个过程极耗心神,需精准控制土气的密度与深度,深一分则伤灵晶本源,浅一分则起不到稳固之效。
约莫一个时辰后,灵晶表面已覆满土气凝结的“铠甲”,原本略显飘忽的形态变得沉稳许多,悬浮在气海中央时,再无半分晃动。我稍稍松了口气,额角已沁出细汗,在寒洞中很快凝成了白霜。
“接下来,该唤木气生之。”我调整呼吸,转而引导东方青竹释放的木气。与土气的厚重不同,木气轻盈灵动,像一缕缕青色的风,绕着灵晶盘旋。土能载木,木能固土,二者本是相生相成。我让木气顺着土气“根须”的路径渗入灵晶,所过之处,那些“根须”仿佛被注入了生机,竟泛起淡淡的绿意。
木气的作用,是激活灵晶内部的活力。先前土气虽稳固了灵晶形态,却也让能量流转稍显迟滞。此刻木气游走其间,如同春风拂过冻土,灵晶内部的五色光晕开始加速流转,那些原本淤塞的细小脉络,在木气的疏导下渐渐畅通。我特意将木气引向灵晶中最黯淡的一处——那是之前修炼时留下的能量死角,木气抵达时,那里的光晕几乎要熄灭。
“生。”我轻喝一声,将神念集中在死角处。木气陡然凝聚,像一束青绿色的光,反复冲刷着那片黯淡区域。起初毫无反应,我耐着性子,一遍遍引导木气渗透,想象着枯木逢春的景象。就在我快要耗尽神念时,那片区域忽然亮起一点微光,紧接着,一缕新的能量脉络从微光中延伸出来,与周围的脉络连接在一起。灵晶猛地一颤,通体的光晕瞬间暴涨,连带着气海都泛起了涟漪。
这是灵晶在自我修复!我心中一喜,连忙稳住神念,不让木气过于亢奋。木气最忌过盛,过则虚浮,需以土气制衡。我适时调回些许土气,与木气交织成一张“网”,既让生机不断,又不至于失控。
待木气与土气在灵晶内部达成平衡,已是午时。洞外的雪停了,阳光透过洞口的冰棱,在石台上投下斑斓的光斑。我取出干粮,就着陶罐里融化的雪水吃了几口,目光落在南方的硫磺晶上——接下来,该轮到火气登场了。
南方火气的作用,是“温养”。灵晶经土固木生之后,如同埋下的种子,需适当的温度才能让能量彻底活化。我没有直接将火气注入灵晶,而是先让硫磺晶释放的火气在灵晶周围形成一个温暖的气场,像一个恒温的火炉,慢慢烘烤着灵晶表面的土气“铠甲”。
火气的温度需拿捏得极准,太低则无法激发能量,太高则会灼伤灵晶。我将火气的热度控制在“温而不烫”的程度,如同人体的体温,既能保持活力,又不会造成损伤。随着火气的持续温养,灵晶表面的土气“铠甲”渐渐变得通透,能隐约看到内部流转的五色光晕,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看灯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