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甲坊的终极共生中枢屏幕上,宇宙生态命运共同体图谱的光点已覆盖七十多个文明,但李长安的目光却停在图谱边缘的 “灰色区域”—— 自系统在仙女座、银河系中心部署后,新的问题逐渐显现:波斯的沙漠生态治理技术与三角座星系的高寒环境适配性不足,导致波斯捐赠的植被培育设备在三角座星球成活率仅 30%;罗马的冰层净化技术在大麦哲伦星系的高温星球上频繁故障,维修成本激增;更棘手的是,部分偏远星系因信号薄弱,无法接入命运共同体系统,既无法申请资源互助,也无法参与生态共治,成了 “生态孤岛”。长安宇宙生态服务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仅银河系边缘就有二十颗星球因技术适配问题,生态治理进度倒退 15%;而未接入系统的偏远星系,大气污染恶化速度比接入星系快两倍,若不及时解决,将拖慢整个共同体的生态改善进程。
“命运共同体不能有‘遗漏’,更不能让技术‘水土不服’。” 李长安对工匠们说。他研发的 “星界技术适配与服务拓展系统”,以 “精准适配、全域覆盖、长效服务” 为核心,在宇宙生态命运共同体系统基础上,新增四大核心模块:一是 “跨文明技术适配子网络”,配备璃制环境适配终端(可实时采集星球温度、湿度、土壤成分数据,自动调整设备参数,如将波斯植被设备的灌溉频率从每日 3 次优化为每两日 1 次,适配三角座高寒环境),搭配铜制模块更换组件,技术适配成功率从 30% 提升至 95%;二是 “偏远星系信号覆盖子网络”,研发璃制星际信号中继站(采用星砂璃材增强信号传输强度,覆盖范围达传统中继站的十倍)与便携信号接收器(体积如手掌大小,可在无基站区域临时接收信号),让偏远星系信号接入率从 0 提升至 90%;三是 “全周期设备服务子网络”,设立璃制设备运维终端,提供远程故障诊断、零部件配送、技术培训等服务,设备故障率从 25% 降至 5%,维修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2 天;四是 “文明技术融合子网络”,通过璃制技术杂交终端,将波斯沙漠治理、罗马冰层净化、天竺植被培育技术融合创新,研发出 “全环境适配型生态设备”,如可同时适应高寒与高温的 “通用植被培育舱”,适用场景覆盖率提升至 98%。
“这套适配服务系统要刻十六组核心参数,” 李长安指着图纸上的云纹暗记,“一组标技术适配成功率,一组标信号覆盖半径,一组标设备运维效率,一组标技术融合创新率,一组标高寒环境设备存活率,一组标高温环境设备稳定性,一组标偏远星系接入时效,一组标远程诊断准确率,一组标零部件配送速度,一组标技术培训覆盖率,一组标通用设备适用范围,一组标系统扩容兼容性,一组标服务投诉处理率,一组标运维成本降低幅度,一组标文明技术交流频次,一组标偏远星系治理改善率 —— 所有终端的云纹里都藏着适配算法密钥,比如璃制环境适配终端的云纹密度,对应着不同环境的参数权重,仿造设备根本无法精准调整。”
方案刚确定,三角座星系的生态官员与波斯沙漠治理专家便一同到访。“大人,我们星球的高寒环境把波斯的植被设备都‘冻坏’了,种子发芽率还不到三成,再这样下去,之前的治理成果都要白费;波斯专家也试过调整参数,可没找对规律,反而浪费了更多种子。” 三角座官员递上设备故障报告,波斯专家补充道:“我们愿以波斯的五十份沙漠生态数据、三十台改良型灌溉设备换技术,还能派专家参与技术融合,研发更适配的设备。”
李长安当即带二人前往玄甲坊的 “星界适配实验室”。实验室模拟的三角座高寒环境中,璃制环境适配终端采集数据后,自动将波斯植被设备的温度控制参数从 25℃调整为 10℃,灌溉频率从每日 3 次改为每两日 1 次,仅三天,种子发芽率就从 30% 提升至 85%;一旁的技术杂交终端正融合波斯灌溉技术与罗马温控技术,研发出的 “通用植被培育舱” 在高温、高寒模拟环境中均稳定运行,存活率达 92%;远程运维终端则通过星际信号中继站,为大麦哲伦星系的故障冰层净化设备提供诊断,仅半小时就定位到故障点,并生成零部件配送路线。“这套系统能让跨文明技术适配成本降低 70%,偏远星系接入系统的时间缩短至 3 天,” 李长安指着数据报告,“有了它,才能让命运共同体真正‘无死角’。”
见技术能解决适配与覆盖难题,三角座官员与波斯专家当场签订合作协议:三角座提供高寒环境数据,波斯提供沙漠治理技术,共同参与通用设备研发,所有适配与服务设备均从玄甲坊采购,研发成果由共同体共享。消息传到罗马,罗马生态服务官立即带着一百套信号接收设备、五十船零部件前来,请求联合建设星际信号中继站,愿以罗马在银河系边缘的十个星球作为信号覆盖试点,条件是优先获得通用设备的生产授权。李长安提出要求:“所有中继站需统一使用玄甲坊的璃制信号模块,设备运维数据需接入终极共生中枢,确保服务质量一致 —— 谁要是擅自更换模块,就取消后续合作资格。” 罗马官员齐声应允,生怕错过拓展服务范围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