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网剧邀约的消息,不知怎的,还是在小范围内传开了。有人佩服她的清醒与定力,也有人暗地里说她“傻”、“不懂抓住机会”。这些议论偶尔会飘到岑卿耳朵里,但她只是一笑置之,并未放在心上。她的内心,因那次深夜直播的坦诚和随后的果断拒绝,反而变得前所未有的澄澈和坚定。
热搜的热度如同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归晚演书”和“青山坳合作社”却因此留下了一批真正被内容、被故事、被产品品质所吸引的忠实拥趸。账号的粉丝数稳定在了一个可观的量级,合作社的订单也从最初的爆发式增长,逐渐趋于稳定且持续的状态。
岑卿的生活节奏,也进入了一种新的平衡。她不再像最初那样,被琐碎的打包、客服事务缠得脱不开身。合作社的运作在林永富和几位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上了正轨,建立了更细致的分工。岑卿的主要精力,得以重新聚焦在内容创作和“青山坳”品牌的长远规划上。
她依然会拍视频,但视角更加多元和深入。不再仅仅局限于美食制作和山货介绍,开始将镜头对准村庄本身,对准生活在这里的人。
她记录了村里最后一位会手工编织竹篾的老匠人,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的手,如何将一根根青竹化为精美的篮、筐、筛、笠;她寻访了能唱出古老山歌、讲述模糊传说的老人,用影像留存下那些即将随风消逝的声音与记忆;她甚至跟着护林员深入密林,拍摄晨曦中云雾缭绕的山峦、潺潺的溪流、以及各种难得一见的野生动植物,向外界展示青山坳赖以生存的生态根基。
这些视频,或许没有美食视频那么直观的“诱惑力”,却以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缓缓勾勒出青山坳的灵魂与肌理。它们让“青山坳”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山货产地,更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独特生命力的地方。
与此同时,合作社的业务也在稳步拓展。
在岑卿的建议和联系下,合作社与省城一家专注有机食品的小型加工厂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由合作社提供严格筛选的优质原料,工厂负责代工生产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瓶装酸菜、野菜酱等深加工产品。第一批试生产的“青山坳”牌酸菜和蕨菜酱一经推出,便因独特的风味和干净健康的标签受到了欢迎,为合作社打开了新的增长点。
柿饼季到来时,合作社统一收购了村里几乎所有的合格柿饼,改进了晾晒和包装工艺,设计了更具特色的礼盒包装,主打“自然霜降、古法晾晒”的概念,在年货市场上一炮而红,甚至接到了几家高端民宿和特色餐厅的批量订单。
曾经沉寂的村庄,因为这些变化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原本闲置的劳动力被调动起来,连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靠着精心打理自家的菜园、果园,或者做些传统手工,也能通过合作社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村里讨论最多的话题,从东家长西家短,变成了谁家笋干晒得更好,谁家新琢磨的酱菜味道更绝。
岑卿走在村里,感受到的不再是当初那种沉重的、令人窒息的绝望,而是一种蓬勃的、充满希望的“忙”。这种忙,带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傍晚,她常常会独自走到村后的高坡上,俯瞰着暮色中炊烟袅袅的村庄。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曾经是束缚林晚的牢笼,如今,却成了滋养她岑卿的沃土,也即将成为她实现林晚梦想的坚实后盾。
她清晰地知道,带领家乡致富这条路,她走对了,也走稳了。这条根,已经深深扎下,并且开始茁壮成长。
而那个关于表演的梦想,并未因日常的繁忙而褪色,反而在现实的磨砺和内心的沉淀中,变得更加清晰、更具分量。她不再像曾经的林晚那样,带着孤注一掷的惶恐和卑微去渴望一个角色。现在的她,更加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能够承载什么。
她依然会翻看那个写满心得的笔记本,但不再是沉湎于过去,而是从中汲取表演最初的热情与虔诚。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观摩经典的影视剧目,分析角色的内心世界。她甚至悄悄报名了一个线上的表演理论课程,利用夜晚时间充电学习。
梦想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而是变成了一个需要精心准备、耐心等待的明确目标。她相信,当家乡真正焕发新生,当她自身积累了足够的底蕴和力量,那个属于“演员林晚”的机会,一定会以更郑重、更相匹配的方式到来。
喜欢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