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源自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老子。关于老子的名字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饶有趣味的故事。
话说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寻常日子里,老子的母亲李氏如往常一样,来到村头的河边洗衣。河水悠悠流淌,李氏正专注地搓洗着衣物。忽然,上游漂来一个黄澄澄的物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格外显眼。李氏定睛一看,原来是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色泽鲜亮诱人。她赶忙找来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将这个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天气愈发炎热,李氏忙活了半晌,又热又渴。望着手中这个散发着淡淡果香的黄李子,她忍不住咬了一口。没想到,这一口下去,竟觉得香甜无比,不知不觉间,整个李子都被她吃了下去。
说来也怪,自打吃了这个李子之后,李氏便发现自己怀了身孕。这一怀,就是整整八十一年。在旁人眼中,这简直是匪夷所思之事,可李氏却始终安然等待。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李氏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儿。这男孩儿一出生就与众不同,白眉白发,还长着白白的大络腮胡子,活脱脱一个小老头模样。李氏看着这个特别的孩子,思索片刻后,便给他取名为老子。
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刚一落地就会说话。他伸出小手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奶声奶气却又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李氏听了,又惊又喜,对这个聪慧异常的孩子愈发疼爱。
后来,老子凭借自己的才华,担任了周朝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官职可不简单,主要负责管理周朝的藏书。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老子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凭借着这份勤奋与天赋,他逐渐变得知识渊博,在当时声名远扬。
就连大名鼎鼎的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也曾专程前来拜访老子,虚心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知识。老子以他独特的见解和渊博的学识,为孔子答疑解惑,让孔子受益匪浅。
老子一生着述颇丰,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那本仅有五千字的《道德经》。这本书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无数能启发人、教化人的深刻道理。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生动形象地描绘道,那双臂合抱才能围住的大树,最初不过是从一粒细小的幼芽开始,历经岁月的滋养,才逐渐长成参天巨木;那高耸入云的九层高台,也是从一筐筐泥土开始,一点一点地垒砌起来;而那千里之遥的漫漫征途,更是要从脚下迈出的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才能最终抵达目的地。
老子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皆是从微小之处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后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便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用来比喻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向前发展。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