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拉回到战国时期,那时候斗鸡可是贵族们特别喜欢的寻欢作乐的活动,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看激烈的体育比赛一样。齐宣王就是当时出了名的斗鸡迷,他特别希望自己养的斗鸡能在斗鸡场上打败对手,赢得胜利,那场面,就像现在球迷希望自己支持的球队夺冠一样激动人心。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齐宣王专门请了一位叫纪渻子(这里纠正原文“系绳子”的错误)的专家来帮他训练斗鸡。齐宣王求胜心切,就像小朋友急着想吃到美味的糖果一样,没过几天就派人来催问纪渻子:“鸡训得怎么样啦?能不能上场比赛啦?”纪渻子摇摇头说:“大王,鸡还没训好呢。您看它,一见到对手就跃跃欲试,眼睛瞪得大大的,爪子也抓得紧紧的,沉不住气,这样可不行。”
过了几天,齐宣王又忍不住派人来问。纪渻子还是皱着眉头说:“还不到火候呢。虽然现在鸡不那么乱动了,可眼神里还是透着一股急躁,不够沉稳,还得再练练。”
一周过去了,纪渻子终于满脸自信地对来人说:“请你回去告诉齐王,我花了好大功夫,把鸡训好啦!”
终于,到了斗鸡比赛的那一天。赛场上热闹极了,就像过年一样。铃声一响,对手的鸡立刻兴奋起来,又是扯着嗓子大声叫,又是在地上上蹿下跳,活像一个小疯子。可再看看纪渻子训好的那只鸡呢,就像用木头精心雕刻出来的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一点反应也没有,眼睛平静得像一汪湖水。
别的鸡看到它这副呆呆的样子,心里都犯起了嘀咕:“这是什么怪物呀?怎么一动不动的?”结果,还没等交手呢,那些鸡竟然被这只“呆鸡”给吓跑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从那以后,齐宣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鸡,自然常常获胜。他高兴得眉飞色舞,走路都一蹦一跳的,那骄傲的样子就甭提啦!
后来呀,人们就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开来,用来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而发呆的样子。它的意思就是呆呆的,像木头一样,形容人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神情。它的近义词有“呆头呆脑”,都是说人傻乎乎的;反义词是“聪明伶俐”,形容人机灵聪明。
我们可以这样造句:“明明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表现得呆若木鸡,但在英语方面,他却在全班鹤立鸡群。”
这个故事还告诉咱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有些人有一点小本领就到处炫耀,四处张扬,就像斗鸡场上那些还没训练好就急着上场的鸡一样,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的。而那些不动声色的人,看起来平平淡淡,就像纪渻子训好的那只“呆鸡”,有时候反倒真有大本领。所以呀,小朋友们,咱们可不能做那个爱炫耀的人,要学会沉下心来,默默努力,说不定哪天就能一鸣惊人!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