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苗大眼睛笑弯了,对王永好说:“我也不知道,是爹说的。”爹,对不起,让您替我背锅了。
王永好也就不再问了,打算晚上上了炕再问丈夫。
陈苗当然不怕王永好问陈斗啦,因为她早就把织毛衣的步骤详细的跟陈斗说过了,这个家爹跟小爹都知道她脑子里住了个老神仙,经常会把“仙界”的本事教给她。陈斗兄弟俩为了保护她,就让陈苗把她学来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本事都推到两兄弟身上,由他们俩编织谎言。
等着纺纱机到家,陈苗的兔毛正要梳理第四遍。
现在乡间的纺织机用的还是代代相传的腰机,这物件直接简单,操作简单,一个壮实的妇人忙活一整天,也只够织半尺布,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是常事,腰间被机架勒出红痕更是家常便饭。
按照历史的进程,纺织技术的重大突破还要等到宋末元初时期,一位叫王道婆的伟大女性出现。黄道婆从黎族乡亲那里学来精巧的纺车技艺,回到故里后,手把手教着乡亲们改腰机为脚踏纺车。解放了纺织工的双手,让传统的一手摇一手纺的工艺变成了用脚踏动踏板传动,这样纺纱工就能双手能专心捻线、绕线,还能同时带动三锭纺轮,效率一下子提了好几倍。 她还教大家做“搅车”弹棉去籽,用“花机”织布提花,让粗糙的棉布能织出细密的花纹。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一项技艺的革新,一群百姓的勤劳,让松江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苗不会画复杂的纺织机,但是她能把这个概念提出来,世上聪明的人不胜凡举,总有人能提前研究出脚踏式纺织机,让大梁朝提前来个小小的纺织革命。
李老婆子看到纺纱机,陈苗短胳膊抡一圈,就勾不到梳理好的兔毛,根本捻不了线,一时间手忙脚乱的。
“阿苗啊,还是让婆婆来吧。”李老婆子不忍心看孩子着急,自己坐到了纺纱机前,她不急着动作,“怎么还有棉花?”
陈苗不知道怎么跟李老婆子解释兔毛纤维短,需要棉花增加抱合力,只能说:“婆婆,这棉花不是用来纺线的,是跟兔毛掺在一起的。”陈苗蹲在李老婆子身边,拿起一小撮雪白的兔毛,又捏了点弹好的棉花,在掌心揉了揉,“您看,兔毛太飘了,一根一根的不挨靠,纺线的时候总断。掺点棉花进去,它们就能黏在一起,线就结实了。”
李老婆子也只是随口问问,陈苗这么说,她就觉得有道理,于是问:“那要多少棉花多少兔毛?”
陈苗准备的棉花不多,而且她想试一试兔毛含量高的毛线纺出来结不结实,于是就说兔毛为主,要有七成的量。
李老婆子就将七成兔毛三成棉花均匀的铺在一起,然后虚虚的搓成条状。将兔毛和棉花都搓完,她才转了两下手摇把手,调整好自己和纺纱机的距离,正式开始纺线。
喜欢穿越之大齐扶贫官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穿越之大齐扶贫官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