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过年陈家一如既往的热闹。
同一村子的,大家没有亲缘关系,所以仁义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是相互拜年,并没有串亲戚的要求。
初三这天陈斗去给里正和村长送了年礼,陈宿去县城给武大掌柜和吴承泽家也送上一份年礼,五个茁则是要去镇上给先生送年礼。
陈苗就跟王永好和李老头两口子在家烤火,老两口闲不住,坐在火堆旁搓麻绳,家里要捆扎的草料多,很费麻绳。
早饭过了没多久,陈家陆陆续续来了几批人,县城的武大掌柜跟吴承泽也遣了家里的伙计给陈家送了年礼,顺便说了陈宿今天中午和晚上不回家吃饭了。快吃晌午饭的时候,村里又来了马车,将军府的管家准备了两份年礼,一份是陈家的,一份是赵逢春的,祁东岳还给陈家写了一封信。
陈苗也没想到堂堂将军府会给他们一个农户和猎户送年礼啊,虽然陈苗骨子里是现代人的思想,但在古代也生活了整整七年了,古代人的尊卑她还是知道的。
让李老头子跟陈苗陪着将军府的管家闲聊着,王永好和李老婆子麻溜的准备了一桌农家的席面,还装了两筐子好东西,这是连赵逢春的回礼也准备了。
吃罢了晌午饭,陈斗也从里正家吃过酒回来了。
管家要等陈斗看完信,拿到回信才能回去复命,所以一直在等陈斗。
陈斗拆了信,陈苗凑过去一起看。
信中先是问候,再是表达了对赵逢春的感谢,重点是提醒陈家别忘了过完年还要去兴元府帮忙种番薯。
陈斗写了回信,告知了种植番薯的时间,还有耕种前要做的准备,到时候他一定会去的。
祁东岳估计是最重视农耕的将军了吧。虽然陈斗也就认识这一个将军,不影响他对祁东岳年纪轻轻就知道民以食为本的重要性,很是赞赏尊敬。
拿到回信管家就要告辞了,陈家就开始往他的马车上装回礼。
筐子里都是陈家自己做的农家特产,像是晒干的番薯粉皮,山里摘的果子做的果脯,蒸的金黄的南瓜糕,还有陈家的特产风干兔子。又装了两坛子三年的,这是陈家第一年酿的,也就剩下这两坛了,去年和今年酿的陈苗打算再多放两年。
管家告辞的时候,陈苗又送了一瓶小小罐的辣椒油,叮嘱管家这个吃的时候一定只能稍微用筷子点一下,若是能接受这个辣味,那么吃面条、饼子的时候加点辣椒又是一种风味。
管家看看回礼都像是自家做的吃食,并不与将军交待过的不可让这家人破费的要求有冲突,就欣欣然收下了。他还代表将军府欢迎陈苗下次再去将军府玩。
送走了管家,陈家再次回归宁静。
晚上陈斗还要去村长家吃酒,村长家小儿子来请的时候还把李老头子一起请去了。
十五的时候陈苗又能去逛古代的花灯街了。
勉县虽然小,花灯的样子没有现代那么花里胡哨,但是今年因为兴元军打了胜仗,老百姓们都拿出了自己家做的各样式灯笼挂在了门前;商家更是请了能工巧匠做了各色的灯花挂在了灯棚上,恰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看,在没有光污染的古代,明月高照的夜空下,穿着古装的古人们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一条繁华的长街,各色的灯笼高挂,五彩缤纷,比天上闪烁的星子还要光彩夺目。勉县下辖的各个镇也做了不同的花灯船,在街上如同一条长龙般游走,所过之处无不被看花灯的百姓围的水泄不通,衙役们今天也格外好说话,被人海推搡的都快变形了也没有发火。
陈苗站在天香楼高楼的窗棂前看着窗外的灯火通明,光影在眼前显得辉煌而朦胧,她有些恍惚,仿佛有道时空的大门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打开,她走进去,就能回到现代的文明里……
突然,楼下传来了咚咚咙滴呛的热闹声,原来舞狮子讨彩头的队伍到了天香楼的灯棚下。楼里的伙计迅速摆出了桌子凳子,叠起了登高台,一红一黄两头狮子活灵活现的摇头摆尾,不时的冲着叫好的百姓眨眼睛、扇耳朵、踢踢腿脚,登上高台后便威风凌凌的站起争夺着用狮子头去顶撞灯棚下高高挂起的“龙珠”。
武大掌柜笑着看着天下楼灯棚下的热闹,打赏了三遍,舞狮子的才去了下家。
喧闹声小了下去,胆子有些小的武意才小心翼翼的问陈苗,“阿苗,刚才你在想什么,我叫了你好久。”
陈苗也小声跟武意解释:“看花灯看出神了,阿意姐姐你要同我一起去街上逛逛吗?”
武意看看武夫人,摇摇头说:“我娘说今日街上的拍花子会有许多,让我不要到街上去。”
陈苗看她是真的不想下去,并不是因为武夫人不让她下去就不去了,这个小姑娘的性子真的是太内向了。
既然武意不想下去逛逛,陈苗就陪她在楼上看热闹好了。
两人坐着不免要说话,不然多尴尬,陈苗就问武意,“阿意姐姐平日在家做些什么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