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秦念提出的“分布式动态调度”构想为陷入僵局的“星河二号”项目指明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方向,但将这一前瞻性的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道路依然布满荆棘。
与此同时,陆野挖出的“太平洋交叉学术基金会”这条线索,虽然将敌人的轮廓勾勒得更加清晰,但其背后的“教授”与“归燕计划”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亟待找到突破口。
“分布式动态调度”构想的提出,在“星火”核心团队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谨慎的乐观。
认同者如李文军,看到了其突破集中式总线瓶颈的巨大潜力;
而一些习惯于传统设计思路的研究员则难免担忧其引入的复杂性,以及分布式系统固有的、难以调试的并发问题。
在秦念的指导下,李文军和吴思远迅速牵头,组建了一个精干的算法攻关小组,首要任务就是将秦念那颇具启发性的概念具象化为可描述、可仿真、最终可实现的通信协议。
他们需要具体设计节点间交换负载信息的消息格式与频率、定义动态优先率的计算规则与更新策略、而重中之重,是设计一套能够有效避免“死锁”(多个节点间相互等待资源,导致系统完全卡死)和“活锁”(节点持续尝试通信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健壮协商机制。
进展,如同在陌生的地域开拓,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他们首先尝试了基于全局时间戳的简单请求方案,但在高并发负载下,冲突频繁,性能甚至不如传统总线;随后尝试了引入随机延迟的退避策略,虽然减少了冲突,却导致了难以预测的通信延迟和整体效率的低下。
仿真程序运行了一次又一次,消耗着宝贵的机时,出来的结果却大多令人沮丧。团队的气氛在构想提出之初的短暂兴奋后,很快重新被一种更为深沉的焦灼和疲惫所笼罩。
“又死锁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看着仿真屏幕上凝固不动的数据流曲线,无奈地叹了口气。
“节点3和节点7在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虚拟通道,我们的握手协议有缺陷。”吴思远指着代码分析道,眉头紧锁。
李文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分布式协商的边界条件太多了,就像同时下十几盘盲棋,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实验室里,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成了主旋律,伴随着偶尔因为发现一个新问题而发出的懊恼低呼。
他们是在与看不见的复杂性搏斗,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
另一边,陆野和安保部门对“远东贸易”及其负责人钱贵的监视从未松懈,动用了包括远距离观察、通讯监听(在合法授权范围内)、以及对其社会关系进行外围排查等多种手段。
然而,钱贵及其公司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家遵纪守法、业务清淡的普通贸易公司,每天规律上下班,接触的也都是正常的商业客户,没有与任何可疑人员接触。
那条通往“太平洋交叉学术基金会”的资金链,在查到基金会层面后,也似乎成了一条断头路,对方显然使用了更复杂的金融手段来掩盖最终的资金来源和决策者。
敌人就像隐藏在深海下的潜艇,耐心极好,偶尔升起潜望镜窥探一下(如中村的访问),主体却始终隐藏在幽暗冰冷的海水之下,让人无从下手。
这种被动等待、无法预测下一次攻击来自何方的状态,让负责安保的陆野感到无比憋闷。
秦念没有去催促算法组,她理解这种从零到一的底层创新所必然伴随的阵痛和反复。
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星河二号”其他相对成熟模块的预研和资源协调上,确保一旦调度协议突破,其他部分能迅速跟上。同时,她的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思考着破局之道。
被动防御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化被动为主动。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当研究所大部分区域都陷入沉睡,只有机房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如同永恒的背景音时,秦念再次启动了【虚境实验室】。
这次推演的目标并非具体的技术路径,而是——“基于已掌握情报,推演‘太平洋交叉学术基金会’及其关联势力的核心运作模式、行为逻辑及潜在弱点”。
意识沉入那片由信息和逻辑构成的璀璨星海。
无数关于洛克菲勒财团投资风格、赵清泉学术轨迹与政治倾向、已知的“归燕计划”行动模式、学术间谍的常用手段、资金流向特征等信息碎片,在虚境中碰撞、组合、衍生,试图勾勒出对手的完整画像和行为模式。
【推演中……模式识别:以非盈利性学术资助、高端文化交流、人才引进计划为华丽外衣,核心运作模式为“战略性学术投资”与“高端人才圈养”。
重点投资对象:具有战略潜力的青年学者、关键领域的技术专家、以及能接触到核心信息或具备影响力的学术官员。
长期目标:构建跨越国界的“亲西方”学术人脉网络与利益共同体,潜移默化影响目标国的科技决策与发展方向,并在关键时刻能直接获取关键技术或策反关键人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