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书展的主展馆内,一束聚光落在中央的分享台上。台上,一本本《文化复兴之路》整齐陈列,封面设计暗藏巧思——左侧是水墨晕染的长江天际线,右侧用烫金英文标注书名,中间以一道青瓷釉色的线条衔接,既透着东方的温润,又不失国际视野。苏澈身着浅灰色亚麻西装,袖口的青花瓷纽扣与封面的釉色遥相呼应,正与出版社编辑伊丽莎白核对分享会的流程细节。
“苏先生,这是最新的预售数据。”伊丽莎白递过来一份文件,语气中满是惊叹,“新书尚未正式发售,全球预售量已突破300万册,其中欧洲占比42%,北美35%,亚洲23%。牛津、哈佛等20所顶尖高校已经发来采购订单,说要将这本书列为‘文化传播’‘IP运营’课程的核心教材。”
苏澈翻看着数据,目光停留在“读者画像”一栏:“没想到有这么多年轻读者关注。”他指尖划过“25-35岁创作者群体占比达58%”的条目,“我们在书中加入的IP案例拆解、实操方法,看来正好击中了他们的需求。”
“关键是您的理念太有启发性了。”伊丽莎白指着书的目录,“‘文化为核,商业为翼’‘不迎合,共共鸣’,这些观点打破了西方对‘文化输出’的刻板印象。之前我们担心书中的华国文化术语会让海外读者困惑,没想到您用《三国》《红楼》的案例一拆解,反而让抽象的理念变得通俗易懂。”
苏澈笑了笑:“我始终觉得,经验分享不该是生硬的理论堆砌。比如书中写‘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详细记录了《三国》游戏历史科普版的研发过程——从历史经典全库中提取细节,到如何平衡游戏性与知识性,再到海外市场的适配调整,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故事和数据支撑,这样读者才能真正借鉴。”
分享会正式开始,台下座无虚席。有白发苍苍的汉学教授,有手持笔记本的年轻创作者,还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文化部门代表。苏澈没有拿演讲稿,而是随手翻开一本《文化复兴之路》,指着其中一页:“很多人问我,文化复兴的核心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坚守与创新’——坚守文化的核心内核,创新传播的方式与载体。”
他以《红楼》IP为例,娓娓道来:“《红楼》的核心是东方的人文之美与家族情怀,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但创新体现在哪里?是用VR技术让读者‘走进’大观园,是用百老汇的舞台形式演绎黛玉葬花,是用多语言翻译让‘绛珠仙草’的神话被全球理解。创新不是篡改,而是用当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
台下,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戴维举手提问:“苏先生,您在书中提到‘文化输出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共鸣’,能否具体谈谈,如何避免文化输出中的同质化与刻板印象?”
苏澈放下书,目光扫过全场:“这正是《三国》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关键。我们没有把曹操塑造成西方观众熟悉的‘反派’,也没有把诸葛亮变成‘东方超级英雄’,而是还原了他们的复杂性——曹操的权谋与抱负,诸葛亮的智慧与遗憾。这些人性的共通点,就是共鸣的基础。同时,我们保留了‘横槊赋诗’‘草船借箭’等充满东方特色的场景,让西方观众在共鸣中,自然地接受和了解华国文化。”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歌手》第四季的‘茉莉跨洲唱’,我们没有让非洲歌手刻意模仿华国唱腔,而是让非洲鼓的热情与《茉莉花》的温婉融合,形成新的艺术表达。这种‘各美其美’的创新,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实现了跨文化共鸣,比单向输出更有力量。”
分享会结束后,读者排起长队签售。一位来自非洲的年轻创作者握着苏澈的手,激动地说:“您的书让我明白,我们的本土文化也能打造全球性IP。我想借鉴您‘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的模式,在家乡成立文化孵化中心,让更多非洲故事被世界看见。”
苏澈在他的书上签下“坚守初心,共筑共鸣”八个字:“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瑰宝,关键是找到适合的传播方式。如果需要,我们的全球创作者扶持基金可以为你提供支持。”
随着《文化复兴之路》正式发售,全球掀起一股“文化复兴”讨论热潮。上线仅一个月,全球销量就突破500万册,被翻译成25种语言,覆盖130个国家和地区。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称:“这不仅是一本经验分享书,更是一部文化传播的启示录。苏澈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可以完美融合,为全球文化复兴提供了‘华国方案’。”
在国内,这本书成为文化部门的重点参考资料。文旅部专门组织研讨会,围绕书中“IP+文旅”的模式,制定了《全国文化IP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少地方政府邀请澈心文娱团队,根据书中的方法论,打造本地特色文化IP。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参与者,仅三个月就新增3万份申请,其中不乏聚焦少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传统的优质项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