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初冬总带着点湿润的凉意,澈心文娱工作室的落地窗外,临江的步道上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室内却暖得很,长木桌上摆着刚从纽约寄来的《福布斯》(蓝星版)奖杯——通体用磨砂玻璃制成,正面刻着“全球文娱影响力人物·榜首”的银色字样,底座垫着一块深红色的绒布,绒布边缘绣着细小的“回纹”,是王桂英特意让徒弟赶制的,说是“给荣誉添点中国的温度”。
苏澈刚结束和纽约颁奖现场的视频连线,手机还攥在手里,屏幕上还停留在和好莱坞导演迈克尔的合影界面。张岚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看到他盯着奖杯发呆,笑着把一杯刚泡好的绿茶放在桌上:“发什么愣?全球第一的荣誉,不值得多瞅两眼?”
“不是瞅荣誉。”苏澈指尖轻轻碰了碰奖杯上的刻字,目光落在桌角的青瓷笔筒上——那是瓷坊老师傅半年前送的,笔筒上绘着“大观园全景图”,连潇湘馆的竹影都清晰可见,“刚才迈克尔在视频里说,现在好莱坞的制片方都在研究‘非遗+IP’的模式,想找中国的非遗传承人合作。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咱们第一次去青山村拍乡村电影,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些老手艺能走到海外?”
张岚把文件摊开,是这三年来的项目汇总表:《红楼》舞台剧全球巡演20国、《三国》好莱坞合拍电影杀青、《红楼VR体验馆》签约海外3家分店、乡村影视计划带动10个村落增收……每一项后面都贴着一张小照片,有侗族合唱团在《歌手》舞台上的合影,有青山村孩子们捧着新书的笑脸,还有海外观众在VR体验馆里体验青瓷拉坯的场景。
“那时候你说‘文娱要先有根,才能走得远’,我们还担心商业上不划算。”张岚指着“乡村影视计划”那一页,“你看,《大山里的孩子》不仅票房破3亿,还让青山村的旅游收入翻了五倍,现在其他省份都在争着要落地乡村影视项目——这哪是不划算,是把文化价值和民生价值都做透了。”
正说着,苏澈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老周”。他赶紧接起,听筒里传来老周熟悉的笑声,还带着点咳嗽的尾音:“苏小子,我在电视上看到你拿奖了!病友群里的老伙计们都在给你点赞,你之前拍的那个乡村电影,我让我儿子给村里的老人都放了一遍,他们都说‘这才是咱们的日子’!”
“多亏了您当初给乡村电影提的建议。”苏澈想起老周之前帮着联系退休历史教师,给《三国》项目做考据,“等您身体好点,我带您去《红楼VR体验馆》体验,让您跟虚拟的黛玉聊聊天。”
“好!好!”老周的声音透着期待,“我还想再看看侗族大歌的表演,上次在《歌手》上没看够,那歌声听得人心里敞亮。”
挂了老周的电话,苏澈打开电脑,调出《福布斯》的颁奖词视频。屏幕上,主持人拿着话筒念道:“他从蓝星华国走向世界,用《红楼》的非遗美学打动海外观众,用《三国》的历史厚重连接东西文化,更用乡村影视计划让‘小人物的故事’拥有全球共鸣——苏澈的厉害之处,从不是创造了多少商业奇迹,而是重塑了文娱行业的逻辑:让文化有根,让故事有温度,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透过作品读懂彼此。”
视频里还放了一段海外观众的采访:纽约的艾米丽举着《红楼》十二钗瓷偶,说“通过VR体验馆,我第一次知道苏绣的针法有这么多讲究”;伦敦的历史爱好者托马斯拿着《三国:互动版》的剧本,说“互动剧情里的汉代兵器考据,比我读的历史书还详细”;东京的中学生山田手里攥着剪纸书签,说“我现在跟着网上的教程学剪纸,想剪一个黛玉葬花的图案”。
“这些才是真正的‘影响力’吧。”苏澈关掉视频,转头看到李然抱着一台VR设备走进来,设备上还连着调试线,“又在折腾什么?”
“《红楼VR体验馆》的海外版调试。”李然把设备放在桌上,戴上眼镜演示了一下,“你看,我们在海外版里加了‘文化注解’功能,外国观众点击虚拟场景里的苏绣服饰,就能看到英文的针法讲解,还有传承人录制的教学视频。刚才收到伦敦分店的反馈,预约已经排到下个月了。”
苏澈也戴上眼镜,眼前立刻出现了伦敦VR体验馆的虚拟场景——保留了潇湘馆、蘅芜苑的核心设计,却在细节里加了“跨文化彩蛋”:比如虚拟黛玉的书桌旁,放着一本中英双语的《红楼梦》节选,翻开就能看到“葬花词”的英文翻译;栊翠庵的茶桌上,摆着青瓷茶具和英文的“中国茶道简史”卡片。
“这个好。”苏澈摘下眼镜,“不是把中国文化硬塞给观众,而是让他们在体验里主动去了解。”
“对了,文旅部刚才发来消息,想邀请你担任‘全球非遗文娱推广大使’。”李然递过一份邀请函,“他们还计划明年举办‘全球非遗文娱论坛’,让你做主旨演讲,邀请海外的制片方、非遗传承人一起交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