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秋日总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柔,晨光透过澈心工作室的落地窗,把办公桌上的青花瓷摆件染成暖金色。桌上堆着刚送来的生日礼盒——瓷坊老师傅凌晨烧好的“生辰吉乐”瓷盘,釉色里掺了桂花粉,凑近能闻到淡淡的香气;《三国》剧组送的汉代样式铜制书签,上面刻着“建安风骨”四个字;还有澈心系成员们手写的贺卡,夏沫在卡片上画了个迷你吉他,旁边写着“苏老师,愿你的歌永远有故事”。
苏澈指尖拂过瓷盘上的纹样,耳边传来李薇压抑着兴奋的声音:“苏老师,今天下午有个‘粉丝见面会’,就在江边绿道,您记得准时去就行,其他的不用管。”她眼神闪烁,手里攥着个密封的文件夹,显然藏了什么秘密——自从上周《蓝星的风》爆红后,粉丝群里就一直传着要给苏澈办生日应援,可苏澈几次问起,李薇都含糊其辞,只说“保证是您喜欢的形式”。
“又搞神秘?”苏澈笑着摇头,没再多问。他翻开《三国》OST的初稿,刘备的主题曲刚写了一半,古筝的旋律总觉得少了点“仁厚”的温度,正琢磨着要不要去瓷坊听听老师傅烧瓷的声音找灵感,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粉丝群的消息——是个叫“小青花”的粉丝,之前在原创数据库上线时送过他一幅手绘的《青花瓷》插画,此刻她发了张江边绿道的照片,配文“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苏老师啦!”
下午两点,苏澈的车刚驶到江边绿道入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绵延两公里的绿道两侧,挂满了青蓝色的绸带,每根绸带上都写着他的原创歌名:“青花瓷”“将进酒”“蓝星的风”……绸带下面,是粉丝们摆的“音乐符号”造型花坛,用白色和蓝色的矮牵牛拼出高音谱号,中间嵌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守护原创,共赴热爱”。
“苏老师!这边!”人群里传来“小青花”的声音,她穿着一件印着《蓝星的风》歌词的白色T恤,手里举着个迷你青花瓷话筒,身边围着十几个穿着同款T恤的志愿者,每个人的胸前都别着“原创守护者”的徽章。
苏澈刚下车,就被粉丝们围住了,手里瞬间被塞满了礼物——有小朋友画的《三国》人物手抄报,上面写着“苏老师,我长大也要写原创歌”;有老奶奶织的毛线吉他,弦是用蓝色丝线编的,像青花瓷的釉色;还有独立音乐人送的demo光盘,封面写着“受您启发,我的第一首原创”。
“大家这是……”苏澈看着眼前的阵仗,还没反应过来,李薇就笑着递过一件红色的运动外套:“苏老师,这是‘原创音乐公益跑’的专属外套,您试试——粉丝们自发组织的,每跑1公里,就会有企业和粉丝联合捐1元给原创扶持基金,帮更多独立音乐人做demo。”
“公益跑?”苏澈接过外套,发现领口内侧绣着一行小字:“蓝星的风,吹向原创的远方”,眼眶瞬间发热。他想起上个月去看原创基金资助的音乐人时,那个叫阿木的男生说“之前凑不齐钱录demo,是基金帮了我,现在我的歌已经上传到数据库了”——原来粉丝们记得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把生日应援变成了守护原创的行动。
“我们从三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啦!”“小青花”凑过来说,手里拿着一张统计表,“一开始只有几百人报名,后来越来越多粉丝加入,还有本地的企业主动赞助,现在报名的有5000多人,分5公里和10公里两组,起点就在这里,终点是瓷坊门口,刚好绕江一圈。”
苏澈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绿道上已经排起了长队,不同年龄段的粉丝都在做热身——有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印着“青花瓷”的书包;有上班族,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里面是和“小青花”同款的T恤;还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拄着拐杖,却精神矍铄,其中一位老爷爷笑着说:“我孙子喜欢听你的《将进酒》,我来跑5公里,帮他捐5块钱,也算支持原创!”
下午两点半,公益跑正式开始。随着发令枪响,粉丝们沿着江边绿道出发,苏澈也跟着跑在5公里组的队伍里。江风拂过,带着桂花的香气,耳边满是粉丝们的笑声和口号:“跑一公里,护一份原创!”“苏澈加油,原创加油!”路边的补给站里,志愿者们递上青花瓷样式的水杯,里面装着温热的桂花茶,杯身上印着“每一步都有意义”。
跑了大概1公里,苏澈看到路边停着一辆直播车,屏幕上实时播报着捐款数额:“目前累计跑程公里,捐款元!”旁边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原创基金帮助过的音乐人的故事——阿木的《故乡的云》播放量破10万,女生小夏的《瓷语》被选入校园歌曲榜,每个故事下面都配着他们的感谢视频。
“苏老师,您看!”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跑过来,手机里是她的跑步APP截图,“我跑了3公里,捐了3块钱,虽然不多,但我想帮更多像我一样的新人音乐人。”她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准备上传自己的第一首原创到数据库,“之前总怕自己写得不好,听了您的《蓝星的风》,我觉得只要真诚,就会被看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