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法相终于稳定在十丈高,轮廓清晰,宝冠璎珞栩栩如生,左手的轮回宝塔流转着六道光华,右手的施无畏印散发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此时的法相,已能脱离宁采臣的主动控制,自行守护洞天,甚至能在他与人交手时,同步施展神通。
“这只是开始。”宁采臣望着十丈法相,心中明白,佛道圆满之路漫长,法相的成长,便是他修行的标尺。
第三章:佛道圆融,金身丈增
十丈法相稳固后,宁采臣开始冲击“法相金身”之境。法相是元神与佛性的显化,而金身则是道体与佛性的融合,需将佛道的“不朽”与轮回的“生生”结合,铸就无坚不摧的佛道金身。
他选择在“万佛崖”修行——这是他在轮回洞天中以混沌本源模拟的佛界胜境,崖壁上刻满了从诸天佛典中临摹的佛印与经文,崖顶有一道“菩提光流”,是洞天佛性最精纯的地方。
宁采臣盘坐于崖底,运转《大轮回经》与佛道心法,引菩提光流入体。光流进入道体,与混沌本源、轮回仙光交织,化作金色的“佛道轮回之力”,顺着经脉流转,滋养着每一寸血肉。
金身修行需过“三关”:
第一关“我相关”。佛道讲“破我相”,而轮回法则需“存我识”,二者看似矛盾。修行中,宁采臣的识海不断浮现出“我是天帝”“我掌轮回”“我育洞天”的念头,这些念头化作枷锁,束缚着佛性的扩张。他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之理观照,明白“我”是轮回中的一个节点,是梵中的一缕显化,既真实存在,又非永恒不变。枷锁渐渐消散,佛道轮回之力流转得更加顺畅。
第二关“法相关”。法相与道体需同步成长,否则便会出现“头重脚轻”之弊。宁采臣每日让十丈法相盘膝于崖顶,与崖底的道体同时吸收菩提光流,让法相的佛性与道体的混沌之力通过轮回道果相互输送,达成平衡。三个月后,道体表面的佛道轮回纹与法相的纹路完全同步,甚至能看到道体与法相之间有金色光丝相连。
第三关“梵我关”。这是佛道圆满的核心,需让“我”的意识与宇宙本源的“梵”彻底交融。宁采臣沉入深层次的禅定,将元神扩散至整个轮回洞天,再透过洞天延伸至混沌虚空,感受着无数世界的生灭、无数法则的流转。在这种“无我”的状态中,他突然明悟:梵不是某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所有法则、所有意识、所有能量的总和,而“我”正是这总和中的一部分,与梵本就一体,无需刻意融合。
明悟的瞬间,万佛崖的菩提光流暴涨,如瀑布般注入宁采臣的道体与法相。道体表面的金光愈发厚重,佛道轮回纹深深烙印入骨骼;法相则在金光中缓缓拔高,从十丈增至二十丈,宝冠上的舍利发出璀璨佛光,照亮了整个洞天。
“佛道初圆融!”聂小倩感受到崖底传来的磅礴气息,眼中满是欣喜。此刻的宁采臣,道体与法相皆流转着佛道与轮回交融的光辉,既有佛陀的慈悲庄严,又有轮回主宰的威严厚重。
此后千年,宁采臣的金身与法相同步增长。他每化解一次混沌虚空的危机,吸收一份佛界残片的本源,金身便会增厚一分,法相便会拔高一丈。当他度化了一个被邪魔侵蚀的佛国世界后,法相轰然涨至五十丈,金身表面生出细密的佛纹,寻常混沌罡风已无法伤其分毫。
“五十丈法相,已是上古佛陀的境界。”小青望着崖顶那尊覆盖了小半个洞天的金色巨像,感叹道,“可你这法相,却比记载中的佛陀多了轮回的灵动,少了几分超脱的疏离。”
宁采臣笑了。他的佛道修行,本就与轮回紧密相连,慈悲中带着对因果的洞察,庄严里藏着对众生的牵挂,这正是他与传统佛道修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梵我如一,百丈雏形
五十丈法相金身之后,修行进入最艰难的“梵我如一”境界。这一步,需彻底打破“我”与“梵”的界限,让自身法则与宇宙本源完全同步,法相金身也将在此时迎来质的飞跃。
宁采臣将轮回洞天驶向混沌虚空的“本源之海”——那里是宇宙诞生的地方,蕴含着最精纯的“梵”之力,却也危险无比,连天仙道体都可能被本源之力同化,失去自我。
他以轮回洞天为屏障,小心翼翼地靠近本源之海。海面上漂浮着无数法则碎片,有佛道的“卍”字,有魔道的“杀”符,有天道的“序”纹,更有无数不知名的符文,这些都是宇宙本源的显化。
“梵我如一,不是被梵同化,而是与梵共鸣。”宁采臣立于洞天穹顶,法相从洞天中升起,五十丈的金色巨像在本源之海前显得渺小。他引动法相,发出一声响彻混沌的佛号,佛号中蕴含着轮回法则与佛道真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本源之海,激起层层涟漪。
涟漪中,无数法则碎片开始震动,那些佛道符文主动向法相靠拢,融入法相的宝冠与璎珞之中;轮回相关的符文则汇入法相手中的轮回宝塔,让宝塔光芒大盛。但更多的法则碎片保持着距离,散发着排斥的气息——这是“梵”对异类的本能抗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