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轮回经:阴阳和合证大道》
第一章:万法归宗,经卷初萌
自轮回宗执掌九州,宁采臣已度过千年光阴。这千年里,他亲历王朝更迭,见证沧海桑田,修为早已超越元神境界,达到“法天象地”之境——肉身与天地同息,元神与六道相融,举手投足间,自有阴阳轮转、因果显化。
此刻,他正端坐于轮回宗禁地“万法窟”中。窟壁上刻满了千年间收集的各派典籍: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金刚经》、魔道的《噬魂录》、鬼道的《幽冥志》,甚至还有上古流传的《人道纂要》《地道秘辛》《天道玄机》。这些典籍的文字在他周身流转,化作各色光点,最终汇入他掌心的一卷空白玉简中。
“千年修行,方知大道不止一端。”宁采臣轻声自语,指尖划过玉简。千年间,他遍历六道,神游人、地、天三道体悟秩序之妙,深入魔、鬼两道探究混沌之机,终于明白:轮回并非单一法则,而是天道、地道、人道、魔道、佛道、鬼道的和合共生,唯有融百家之长,方能窥得轮回终极奥秘。
他想起初遇聂小倩时的幽冥夜话,想起与小青(已修成龙仙,常驻钱塘江)探讨的水族轮回,想起镇压黑山老妖时领悟的阴阳平衡,这些经历如珍珠般串联,渐渐形成一套全新的修行体系——这便是他要开创的《大轮回经》。
“所谓大轮回,当含阴阳两极,纳六道万象,既讲生灭流转,也论因果平衡。”他将元神沉入玉简,开始书写经卷总纲。第一道灵光注入,玉简上浮现出“天道章”:阐述日月星辰、四时更替的轮回规律,主张“法天之道,自强不息”;第二道灵光浮现“地道章”:解析山川草木、地脉流转的生灭之理,强调“法地之道,厚德载物”;第三道灵光显化“人道章”:探究喜怒哀乐、伦理纲常的因果轨迹,提出“法人之道,中庸守正”。
书写至“魔道章”时,玉简突然震颤,一股暴戾之气冲天而起——魔道讲求“毁灭与重塑”,与轮回的“流转”看似相悖,难以融合。宁采臣眉心轮佛光一闪,想起当年与混世妖尊大战时的感悟:“魔非纯粹之恶,是打破旧序、催生新序的混沌之力。”他引自身经历的无数次破而后立之战意入玉简,暴戾之气渐渐化为“破执”二字,成为魔道章的核心。
佛道章与鬼道章则顺理成章。佛道的“慈悲度化”本就是轮回的善力体现,鬼道的“幽冥秩序”恰是轮回的阴面支撑,两者与轮回法则一脉相承,很快便融入经卷。
当最后一笔落下,玉简爆发出璀璨的阴阳二光,光中浮现出“大轮回经”四个古篆字,周身环绕着六道符文。宁采臣握住玉简,能清晰感受到经卷中蕴含的磅礴力量——这不是单一法则的霸道,而是万法和合的圆融,如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之气,可生万物,可化万象。
“经卷已成,却缺阴阳和合之验。”他望向窟外,心中已有打算。《大轮回经》的核心是“阴阳相生”,需男女修士共同参悟方能圆满。而他身边,恰好有一群最适合的同道:道侣聂小倩(地仙之境,善魂修)、小青(龙仙,通水灵),以及九名从轮回宗中挑选出的绝世鬼修(皆为千年以上善魂,精通幽冥法则)、九名修为精深的女道士(擅长阳刚符法,通晓天道玄机)。
三日后,万法窟外的“阴阳台”上,二十位女子齐聚。聂小倩白衣胜雪,眉心白莲印记流转;小青青衣灵动,周身水汽氤氲;九名鬼修身着玄衣,魂体凝实如常人;九名女道士身披道袍,手持拂尘,正气凛然。她们或修阴,或修阳,或通幽,或晓明,恰是阴阳两极的完美代表。
“今日邀诸位前来,是为共参《大轮回经》中的阴阳之道。”宁采臣将玉简悬于台中央,“经卷虽成,却需阴阳相济方能完善。诸位或修阴魂,或炼阳神,正是验证经卷的最佳人选。”
聂小倩上前一步,善魂之力与玉简的阴光共鸣:“夫君之意,是要我们以自身修为,补全经卷中的阴阳交感之妙?”
“正是。”宁采臣点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如轮回之有生必有死,有善必有恶。唯有亲身体悟阴阳和合,《大轮回经》方能成为真正的万法总纲。”
第二章:阴阳交感,初悟真机
阴阳台被宁采臣以大轮回经的力量改造,台中央刻有阴阳鱼太极图,四周环绕着六道轮回阵。二十位女子按阴阳属性分列两侧:聂小倩与九名鬼修立于阴鱼阵眼,周身萦绕着幽冥寒气;小青与九名女道士立于阳鱼阵眼,散发着阳刚灵光。
“第一式,阴阳相照。”宁采臣手持玉简,声音透过阵法传入众人识海,“阴修引魂光入阳阵,阳修以灵光应阴力,感受彼此法则的异同。”
聂小倩率先出手,一道柔和的白色魂光从指尖射出,如丝线般缠向最近的女道士。女道士抬手祭出一道符光,符光与魂光碰撞,没有相互排斥,反而交织成一道黑白相间的光带。“魂光至阴,却含善念之阳;符光至阳,亦有沉静之阴。”女道士喃喃道,眼中闪过明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