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焦糊与血腥的气味混杂在初冬的寒风中,萦绕不散。城头之上,那面残破的“刘”字大旗已被掷于地下,取而代之的是猎猎飞扬的“晋”字王旗,宣告着这座中原重镇已然易主。城门洞开,一队队晋军士卒正在军官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清理着战场上的尸骸,扑灭残余的火焰,修复破损的城防。虽然战争的创伤触目惊心,但一种新的秩序,正在这片焦土之上艰难地建立起来。
袁绍并未急于入驻原本属于刘备的州牧府,而是将中军大帐设于城外原址。此刻,他正与一众核心谋士——贾诩、程昱、沮授、田丰、许攸等人,听取着各路信使如雪片般飞来的战报。
“报——!张合将军已肃清汝南城内残敌,俘获敌军伤员及来不及撤离的文官、眷属共计三千余人,请示大王如何处置?”
“报——!高览将军已控制城内府库,清点出部分残存粮秣、军械,但数目不多,大多已在战火中焚毁或为刘备军带走。”
“报——!文丑将军追击刘备溃兵三十里,斩首数百,因遇新野伊籍接应,且天色已晚,恐中埋伏,已收兵回营。”
“报——!颍川急报,赵云将军已成功‘请’到徐元直先生,正护送其前来汝南大营!”
最后一条消息,让帐内众人神色各异。许攸等人面露得色,贾诩依旧淡然,而沮授、田丰则微微颔首,显然对能生擒徐庶这一结果颇为满意。
袁绍(晋王)端坐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心中思绪翻涌。拿下汝南,意味着豫州全境基本平定,中原腹地已尽入囊中。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更是政治上的里程碑。然而,他深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将这片饱经战火、人心惶惶的土地,迅速转化为稳固的后方和强大的兵源、粮源基地,是眼下最关键的问题。刘备虽败逃,但影响力犹存;荆州局势诡谲,孙策周瑜虎视眈眈;内部新旧势力的整合也需提上日程。更重要的是,经过连番大战,军队需要休整,有功将士需要犒赏,未来的战略方向需要明确。
“诸位,”袁绍开口,声音沉稳,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汝南已下,豫州初定。然,此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务之急,乃是安豫州之民,收溃卒之心,整编兵马,犒赏功臣,以蓄力南下,图谋荆襄。文和、公与、仲德,于安民、整军、选才方面,可有良策?”
他没有急于庆祝胜利,而是立刻将议题转向了战后重建与整合,这份清醒与远见,让帐下谋士们暗自点头。
晋王麾下的战争机器,在夺取胜利后,迅速切换至高效的内政管理模式。一套组合拳,有条不紊地施展开来。
第一拳:布仁政,安民心。
在沮授、田丰等持重谋士的建议下,袁绍连续下达了数道命令:
赦令:明告豫州各郡县,凡原属刘备麾下官吏、将校,只要放弃抵抗,归顺朝廷(晋王),一律既往不咎,量才留用。对于被俘的士卒、文官及眷属,愿归乡者发给路费,愿留军者经过甄别后可编入辅兵或各屯田单位。
赈济:立即从后方调拨粮草,在汝南、谯郡、颍川等遭受战火严重的地区开设粥棚,赈济灾民,防止饥荒引发民变。同时,派出军中医官,为受伤的百姓提供简易治疗。
抚恤:下令统计此次战事中受损的民户,给予一定补偿,并宣布免除豫州本年度三成赋税,以休养生息。
肃军纪:重申军法,严禁士卒抢掠百姓、骚扰地方,违令者斩!派出执法队四处巡视,确保政令畅通。
这些措施迅速安定了动荡的局势。原本惶恐不安的豫州士民,见晋王麾下并非传说中那般残暴,反而法度严明,颇施仁政,抵触情绪大减,开始逐渐接受新的统治。尤其是那些被释放的降卒和留用的官吏,更是成了晋王“宽仁”形象的最佳宣传者。
第二拳:整编旅,壮军力。
相较于安民,军队的整合更为复杂和敏感。程昱、许攸主要负责此事。
筛选精壮:对投降和俘获的近两万刘备军士卒进行严格筛选,剔除老弱病残,最终择其精壮骁勇者约八千人。
打散重编:这八千人并未单独成军,而是被彻底打散,以“什”、“队”为单位,分批补充进颜良、文丑、张合、高览等主力将领的部队中。同时,从各主力部队中抽调部分老兵作为基层骨干,融入新编单位,以确保控制和战斗力。此举既补充了攻城战的损耗,增强了各军实力,又避免了降卒聚集成势的风险。
妥善安置:对于淘汰下来的老弱,愿意归农的,分给荒地、种子,纳入屯田体系;愿意从事军工的,则编入各地的匠作营。
厚待伤患:对双方受伤被俘的士卒,一视同仁,尽力救治,此举极大地软化了抵抗意志,赢得了“仁义”之名。
经过整编,袁绍在中原战场的总兵力不降反升,且基层士兵结构更加多元化,河北、中原、豫州兵员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天下兵源为袁氏所用”的雏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