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纪年十五年春,新家园已成为横跨沙海与东海的文明共同体——沙海边缘的绿色屏障延伸至五百公里,三十座绿洲城镇星罗棋布;东海之上,十条航线连接着十二座岛屿定居点,往来的防风列车与航海商船昼夜不息;传承学院已发展成拥有五所分院的“新土学府”,不仅教授基础知识,还开设了机械、农学、航海、冶炼等专业课程,培养着新一代的文明传承者。
林野坐在新土学府的“文明讲堂”里,头发已染上霜白,却依旧精神矍铄。讲堂里坐满了来自各个族群的学生,他们手里拿着用植物纤维纸印刷的课本,封面印着“薪火相传”四个大字。今天,林野要讲的是“新土文明的起源与初心”,黑板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标注着从矿道到新家园、从沙海到东海的迁徙路线,每一个节点都用小红旗标记着关键事件。
“十五年前,我们从矿道启航时,只有五十三人,三车物资,一艘破旧的‘方舟’,”林野的声音温和却有力,目光扫过台下的学生,“那时我们没有退路,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找一片能种小麦、能安心呼吸的土地。现在,你们看到的绿洲、城镇、船只、学府,都是用双手一点点建起来的,是用‘互助共生’的初心守护下来的。”
一个来自西方高原的学生举起手,他的父亲曾是被新家园援助的流浪者:“林先生,我们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土地,还需要坚守以前的初心吗?”
林野笑着点头,拿起桌上的金属牌——这是他随身携带了十五年的信物,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初心不是负担,是文明的根。你们看这金属牌,它来自烬土,见证过我们最艰难的日子,也见证了我们如何把沙海变成绿洲。无论技术多先进、土地多广阔,只要忘了‘互助共生’的根,文明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迟早会干涸、枯萎。”
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头,风芽——如今已是新土学府的农学教授,起身补充道:“去年冬天,南方雨林的‘雨林部落’遭遇洪水,我们派出救援队,送去种子和防洪技术,帮他们重建家园。这就是初心的体现——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与所有族群共渡难关,让文明的火种照亮每一个角落。”
讲堂结束后,林野来到“方舟”改造的“文明档案馆”。这里保存着新土文明的所有记忆:老陈的机械维修记录、各族群的图腾信物、历年的“新土纪年”、学生们的优秀论文、甚至还有第一次丰收时的麦种标本。档案馆的管理员是秦伯的孙子,他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新收集的“东海航海日志”,看到林野进来,连忙迎上前:“林先生,这是今年最新的航海记录,渔民们在东海深处发现了一座前文明的海底城市,里面可能有重要的技术资料。”
林野接过日志,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画着海底城市的草图,标注着“能源核心区”“生态实验室”等区域。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或许是解开前文明消失之谜的关键,也可能为新土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立刻组织勘探队,”林野果断决定,“让航海专家、机械师、生态学家一起参与,务必安全、谨慎地开展勘探工作。”
接下来的三个月,勘探队在海底城市展开了细致的探查。他们发现,这座城市保存得异常完好,生态实验室里还留存着前文明培育的耐盐碱作物种子,能源核心区的“深海能源桩”虽已停止运行,但结构完整,有望修复。更令人惊喜的是,城市的“文明数据库”还能启动,里面储存着前文明的海洋开发技术、星际航行理论,甚至还有其他星球文明的零星记录。
消息传回新家园,整个文明共同体都沸腾了。各族群的首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前文明研究中心”,整合所有资源,解读数据库的内容,修复深海能源桩,将前文明的技术与新土文明的实践相结合,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年秋天,新土文明联盟召开了“第十五届同盟大会”。来自二十三个族群、五十六个营地的代表齐聚新家园的议事大厅,共同签署了《新土文明永续公约》,约定在保护生态、共享技术、探索未知、传承文化四个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大会的最后一天,林野被推举为“新土文明荣誉族长”。当他走上领奖台,接过各族群首领共同打造的“文明勋章”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勋章的主体是“方舟”与“绿潮”的图案,边缘镶嵌着二十三个族群的图腾,象征着文明的融合与团结。
“我只是文明传承路上的一个普通人,”林野的声音透过扩音装置传遍整个大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用双手开垦土地的人,是那些用智慧研发技术的人,是那些用生命守护家园的人,是每一个坚守‘互助共生’初心的新土家人。这枚勋章,属于所有为新土文明付出过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