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纪年十年冬,一场初雪覆盖了新家园,却未掩住这片土地的生机——传承学院的教室里,孩子们围着暖炉学习《新土通史》,书页间夹着的植物标本泛着淡淡的绿意;冶炼工坊的炉火依旧通红,红石部落的工匠们正打造“第二代防风列车”,车身镶嵌的冷凝能源块在火光下泛着银光;东海码头的航船上,渔民们忙着装卸从岛屿运来的海盐与海鲜,笑声在寒风中格外清亮。
林野站在文明博物馆的顶层露台,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老陈生前的机械维修记录,扉页上“活下去,找一片能种小麦的土地”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坚定。他看着远处新土平原上的积雪,想起十年前在矿道里第一次见到老陈的场景,眼眶微微发热:“老陈,我们做到了,不仅种出了小麦,还把沙海变成了绿洲,把文明的火种传了下去。”
“林爷爷!博物馆来了一群小客人,想听听‘方舟启航’的故事!”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上露台,她是传承学院低年级的学生,也是青丘部落风启的孙女,名叫风芽。她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中是“方舟”穿越沙海、身后跟着无数绿色藤蔓的场景,“这是我画的‘文明之路’,老师说,要挂在博物馆的墙上呢!”
林野笑着接过画,牵着风芽的手走进博物馆。展厅里,来自周边营地的孩子们正围着“绿潮雕塑”惊叹,碧水营地的向导正给他们讲解新土文明的发展历程。林野走上展台,拿起话筒,缓缓讲述起十年前的故事:“那时,我们只有五十多个人,挤在昏暗的矿道里,每天都要担心沙暴和缺水。但我们有‘方舟’,有彼此的信任,更有‘活下去’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让我们穿越了死亡沙海,找到了这片新家园……”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风芽举起手:“林爷爷,以后我们还能去更远的地方吗?比如日志里写的‘西方高原’?”
林野点头,指向展厅墙上的“新土探索地图”——上面除了已开拓的沙海绿洲与东海岛屿,还有用虚线标注的“西方高原”“南方雨林”等未知区域:“当然能。现在,我们有更先进的机械,更强大的同盟,还有你们这些热爱探索的孩子。未来,一定能把文明的火种,传到更远的地方。”
故事讲完后,林野带着孩子们来到“文明实验室”——这里陈列着新家园研发的各类技术成果:能净化海水的“海水淡化装置”、能监测气象的“智能气象站”、能自动培育作物的“温室系统”。红石部落的工匠正在演示“冷凝能源块”的应用,当能源块接入温室系统,温度显示屏上的数字立刻稳定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区间,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
“这些技术,都是各族群共同研发的成果,”林野对孩子们说,“青丘部落的天文知识、石木部落的建筑技巧、溪谷部落的陶器工艺、红石部落的冶炼技术,还有流浪者带来的机械知识,正是这些不同的智慧融合在一起,才让我们的文明不断进步。”
当天下午,新家园召开了“十年规划总结会”。各族群首领与营地代表围坐在议事厅的圆桌旁,老树根翻开厚厚的“新土纪年”,声音洪亮地念道:“新土纪年元年至十年,新家园人口从五十三人增长至一千二百人,开拓土地五千平方公里,建成绿洲二十处,开通东海航线六条,研发技术成果四十六项,援助流浪者营地三十七个……”
数据念完后,议事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风启站起身,手里拿着一块新刻的“永续碑”:“这十年,我们用双手驯服了沙海,用信念延续了文明。但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我们提议,成立‘新土文明联盟’,邀请所有认同‘互助共生、传承文明’理念的族群加入,共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守护人类文明的火种。”
所有人都举手赞同,来自西方“高原部落”的代表站起身,激动地说:“我们愿意加入联盟!去年冬天,沙暴袭击了我们的家园,是新家园的救援队带着物资和技术赶来,帮我们重建了营地。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新土文明的一员,愿意为文明的永续贡献力量!”
会议结束后,林野独自来到“方舟”旁。经过十年的修复与改造,“方舟”已不再是单纯的逃生工具,而是成了“文明传承中心”——驾驶舱被改造成“星际通讯实验室”,机械师们正在调试设备,尝试联系其他星球的人类;储物舱被改造成“种子基因库”,储存着来自各地的植物种子,确保物种的多样性;能源舱则成了“冷凝能源研究中心”,为新家园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持。
林野走进“种子基因库”,看着架子上整齐排列的种子罐——有新土平原的小麦种子、东海岛屿的水稻种子、西方高原的青稞种子、南方雨林的水果种子,每一个罐子上都贴着标签,记录着种子的来源与特性。他拿起一个标注着“矿道遗留”的罐子,里面装着十年前从矿道带出的第一粒小麦种子,如今,这粒种子的后代已在新土平原上茁壮成长,养活了上千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