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近东部“深海探测与保护”据点时,林野先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远处的海平面与天空连成一片,旧世界深海探测站的钢铁支架从海水中伸出,锈迹斑斑的观测舱半沉在海面下,像一头沉默的钢铁巨兽;几艘小型探测船停靠在临时码头,甲板上堆放着缠绕的电缆和生锈的探测设备,透着岁月的沧桑。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探测队长赵海快步迎上来,他穿着深蓝色的潜水服,腰间挂着潜水刀,手里拿着一份深海探测日志,纸页边缘已被海水浸泡得发皱,“这探测站是旧世界留下的深海研究瑰宝,可探测舱的耐压壳裂了,深海机器人的推进系统也坏了,我们现在只能在浅海活动,根本下不到2000米以下的深海区域。”
跟着赵海走进据点的临时指挥室,林野才看清深海探索的核心困境——简易的木板桌上,摊着一张泛黄的海底地形图,标注的深海热泉、生物群落位置早已模糊不清;显示屏上,深海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满是雪花噪点,只能勉强分辨出海底的岩石轮廓;墙角的潜水装备储存柜里,几具潜水服的密封胶条已经老化,氧气瓶的压力阀也存在安全隐患;最关键的是,由于缺乏监测设备,近期发现有外部船只在附近海域非法捕捞,深海生物栖息地正遭受破坏。
“我们要走‘修复探测能力+建立保护体系’的路线,让这片深海既成为探索奥秘的‘实验室’,也成为守护蔚蓝的‘保护区’。”林野指着探测站的结构图,“第一步修复深海探测舱和机器人,更换耐压材料与核心部件,恢复深海探测能力;第二步搭建‘深海生态监测网络’,在关键区域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生物活动与环境变化;第三步联合联盟海事部门,建立‘深海禁渔区’,打击非法捕捞,保护深海生态。”
老吴立刻拿出设备修复方案:“我们用东部工业据点生产的钛合金耐压板,更换探测舱的破损外壳,再加装双层密封系统,确保能承受6000米深海的压力;深海机器人采用新型矢量推进器,搭配4K高清摄像头和生物采样臂,既能精准导航,又能安全采集样本;同时搭建光纤数据传输网络,将深海实时影像与数据同步传回指挥室,延迟控制在0.5秒以内。”
苏晓则聚焦“深海探测健康与安全”:“我来建设‘深海探测医疗站’,配备高压氧治疗舱、潜水减压病急救设备和海洋生物伤害治疗药品;同时编写‘深海探测安全手册’,教探测人员识别有毒深海生物、应对潜水设备故障,还会定期为潜水员做身体检查,监测长期高压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她还计划在据点周边设立“海洋生态科普区”,展示深海生物标本和探测影像,向公众普及深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监测网络与保护设施:“我们在深海热泉、珊瑚群落等关键区域布设‘智能监测浮标’,浮标搭载水温、盐度、溶解氧传感器和水下摄像头,能实时传输生态数据;在禁渔区边界安装‘声波预警系统’,一旦有非法船只靠近,立即发出预警并同步至联盟海事部门;再搭建‘深海生物救助站’,配备专业设备,对受伤的深海生物进行救治与放归。”
当天下午,修复与建设工作就在海边启动。阿凯带着工人检修探测船,更换老化的电缆和导航设备,当第一艘探测船成功启动,朝着深海驶去时,船员们兴奋地鸣响了汽笛;林野和赵海一起调试深海机器人,当机器人的推进器重新运转,高清摄像头传回清晰的海底画面时,赵海激动得拍了拍桌子:“三年了,终于能再看清深海的样子!”;苏晓的医疗站里,高压氧舱和急救设备陆续安装到位,她正耐心地教医护人员如何操作减压病治疗仪器,确保探测人员的安全。
接下来的日子,深海探测站渐渐焕发出“探幽活力”——修复后的探测舱成功下潜至3000米深海,首次拍摄到深海热泉口的“黑烟囱”奇观和成群的管栖生物;智能监测浮标传回的数据显示,某片深海珊瑚群落的覆盖率较去年下降了15%,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依据;联盟海事部门根据声波预警系统的提示,成功拦截了一艘非法捕捞船,查获了大量珍稀深海生物标本;深海生物救助站里,工作人员成功救治了一只被渔网缠绕的深海章鱼,将其放归大海时,章鱼在水中盘旋了两圈,仿佛在表达感谢。
“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深海热泉,现在亲眼看到,才知道地球还有这么神奇的地方。”来自科技研发据点的研究员李娜,在探测日志上认真写下这句话,她的眼里满是对深海的敬畏与向往。
离开那天,深海探测舱正准备进行新一轮下潜,目标是5000米深海的未知生物群落;监测中心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区域的生态数据,工作人员正仔细分析着每一个异常指标;科普区里,一群孩子围着深海生物标本,听讲解员讲述它们的生存故事。赵海和探测人员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份深海热泉影像资料和一瓶深海海水样本:“这是我们献给联盟的‘深海礼物’,感谢你们让我们重新拥有了探索深海的能力,未来,我们会继续守护这片蔚蓝,让深海的奥秘永远流传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