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带入真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阿芝第一次被谭家明叫住时,指尖还沾着鱼蛋的酱汁。男人白衬衫的袖口熨得锋利,镜片后的目光如寒潭映星,漫不经心地掠过她,道:你看你主持节目多好,你合该站在镜头前。后来的事,像被命运推着走——她的广告在铜锣湾的霓虹里轮转,百货商场的巨幅海报上,她的笑比橱窗里的钻石更夺目。直到《乘风破浪》的剧本落在掌心,开机那日镁光灯骤亮,她忽然明白谭家明说的镜头前,原是一个流光溢彩的宇宙。
1978年,《倚天屠龙记》片场,赵雅芝对镜描眉。化妆师正为她贴周芷若的鬓角,铜镜里的女子眉目如画,却含三分清冷,宛若水墨仕女,眉尖一点愁绪便能牵动人心。剧集播出后,巷口阿婆见了她,总要攥着她的手絮叨:周姑娘,莫再为难张公子咯。她浅笑应着,指尖抚过鬓角时,想起谭家明的话:好演员,得让角色住进骨血里。
一年后,《楚留香传奇》风靡东南亚。苏蓉蓉执伞立于桃树下的画面,成了无数人梦里的白月光。收视破70%那日,影院外人潮汹涌,有人举着蓉蓉别走的木牌,从破晓守到黄昏。
而1980年的《上海滩》,终是让赵雅芝成了时代的印记。冯程程的白围巾掠过南京路时,全港少女争相效仿她的麻花辫,连修鞋匠都晓得冯程程三字的分量。
彼时九龙唐楼里,17岁的李思正伏在老旧电视机前。荧幕上冯程程泪别许文强,她的眼眶也跟着发烫,泪却不为剧情——镜中的自己高挑清瘦,算不得妩媚,可笑起来时眼尾碎金流转,竟将逼仄的陋室都照亮。她摩挲着杂志上赵雅芝的肖像,指甲在纸页掐出月牙痕:终有一日,我也要站在那里。那些演员访谈于她并非消遣,而是野心的养料,像深埋地底的种子,在无人处悄然破土。
1980年夏,李思趿着塑料凉鞋去广告公司试镜。副导演程逸抬头刹那,瞳孔骤然紧缩——这姑娘的眉眼,竟与他夹在《南华早报》合订本里的画像如出一辙。画中女子着月白旗袍,眼尾一粒小痣,笑时如朝阳穿透泛黄的纸页。那是他太奶奶许兰梅的容颜,时至今日已无几人记得。
再走一遍。程逸嗓音发紧。李思茫然提着裙摆重走台步,他却连连喊停,借口灯光不佳。全组人都瞧出端倪——这位程导分明是借故NG,只为多看她几眼。后来他才坦白,见她的那一刻,漂泊半生的心忽如归舟靠岸,仿佛拾回了遗失在时光里的钥匙。
他将画像从旧书取出,贴身揣在胸前,纸角被体温熨得温热。试镜结束,他拦住李思,掌心沁汗:李思,引荐你见个人吧。未曾言明的是,那夜翻检祖父的樟木箱,他终在家谱褪色的字迹间确认——画中许兰梅,正是他素未谋面的太奶奶。
片场的日光透过棚顶缝隙斜斜落下,在地板上投出斑驳的光影。程逸引着李思往里走时,谭家明正对着监视器蹙眉琢磨分镜,听见脚步声便抬了头。
视线落在李思身上的刹那,他指尖无意识地顿了顿。眼前的姑娘穿着简单的白衬衫,长发松松挽在脑后,眉眼间带着几分初入片场的局促,可不知怎的,谭家明心里竟莫名漾起一股熟稔——像是多年未见的故人忽然站在了眼前,连呼吸都跟着柔和了几分。
“谭导,这是李思,我跟您提过的,灵气得很。”程逸笑着介绍,“思丫头,这位就是谭家明导演。”
李思忙颔首问好,声音清清脆脆的。谭家明点头应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在她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这感觉很奇妙,她身上那股干净又带着点倔强的气息,竟与阿芝有几分重叠。阿芝是圈内出了名的温润,可骨子里也藏着股韧劲,眼前这姑娘虽看着青涩,眉宇间却也有这么一股子劲儿。
就好像……本该是一母同胞的姐妹,或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中密友,哪怕隔了千山万水再见面,那份骨子里的亲近也藏不住。
谭家明忍不住问:“你认识阿芝?”
李思愣了下,随即摇摇头,眼里泛起真诚的赞叹:“您说的是赵雅芝小姐吧?我在画报上见过,真是太好看了,是那种一看就让人觉得亲切的美,温婉又大气,算得上是咱们中国典型的美女了。可惜我还没机会见过真人。”
原来是不认识的。谭家明心里掠过一丝讶异,随即又释然了。或许是自己最近总想着阿芝的戏份,才会觉得眼前这姑娘身上有她的影子。他摆摆手笑了笑,语气比刚才温和了些:“坐吧,聊聊剧本。程逸没说错,你身上是有股子别人没有的灵气。”
阳光恰好落在李思肩头,明明是初见,谭家明却觉得像是等了很久。仿佛这道身影,本就该出现在这里,与记忆里的另一道身影,在光影里悄然重叠。
时下圈内流行艺名,李思这个名字确实辨识度低了一些,他斟酌着该给这个独特的女孩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