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世界花园”国际社区内,“何记”的招牌在初夏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开业典礼的喧嚣已然散去,但店内的人气却持续高涨。预约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门口时常有慕名而来的食客询问是否还有空位。这种火爆程度,甚至超出了何雨柱最乐观的预期。
然而,何雨柱深知,开业红火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持续赢得上海滩挑剔食客的认可。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家新店的运营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首要的挑战,是口味的本地化融合。 上海食客的味蕾,精细而讲究,既追求浓油赤酱的本帮底蕴,也欣赏清淡鲜美的粤菜精髓,但对两者生硬的拼接却并不买账。何雨柱没有简单地将香港菜单照搬过来,而是带领以墩子师傅为首的厨师团队,进行了一场艰苦而有趣的“风味实验”。
他以上海本地食材为基底,巧妙融入“何记”的烹饪哲学。一道经典的“何记柱侯猪手”,在上海店被赋予了新意:选用的猪手是本地有名的“枫泾猪”,肉质更紧实;柱侯酱的调配上,适当减少了南乳的厚重感,增添了一缕上海人偏好的冰糖甜香,并加入了少许绍兴老酒提鲜,使酱香更加醇和绵长。炖煮的火候也做了调整,时间略长,让猪手更加酥烂入味,符合本帮菜“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的审美。
另一道招牌“清汤菜胆”,则选用了当季的上海青(矮脚青),菜胆更加鲜嫩。吊汤时,除了沿用香港店的老鸡、火腿,还特意加入了本地产的优质扁尖笋和开洋(虾米),使汤底在清澈见底之余,多了几分江南的春鲜气息。
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背后是何雨柱和团队无数次试味、调整配比的成果。他常常在打烊后,还和墩子师傅、何晓一起围在灶台前,品尝新调试的菜品,讨论如何让味道更贴合本地口味,又不失“何记”的灵魂。
“爸,这道‘蟹粉狮子头’,咱们用阳澄湖的蟹粉,味道是鲜,但感觉和咱们的肉馅融合得还不够完美,蟹粉的腥气有点压不住。”何晓端着一盘刚出锅的样品,眉头微蹙。
何雨柱尝了一口,沉吟片刻:“试试在肉馅里加一点点马蹄碎和陈皮末,马蹄增脆解腻,陈皮去腥增香。蟹粉炒制的时候,姜末和花雕酒的比例再调整一下,火候要更旺,把香气逼出来。”
墩子师傅点头记下:“老板说得对,我明天一早就试。”
这种对味道的极致追求,很快赢得了回报。开业不到一个月,几位在上海美食圈颇有影响力的美食家和专栏作家,在品尝过“何记”的菜品后,纷纷撰文盛赞。一位资深食评人在专栏中写道:“‘何记’的成功,在于它并非简单的异地复制,而是真正理解了‘融合’的精髓——以上海的食材为体,以粤菜的技艺为魂,佐以主厨对南北风味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一种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本地温度的新派中餐体验。” 这样的评价,无疑为“何记”在上海的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口碑基础。
其次,是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娄晓娥亲自督导前厅服务团队的培训,她发现上海客人尤其注重细节和隐私。于是,“何记”上海店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服务:为常客建立详细的口味档案;提前为过生日的客人准备一碗寓意吉祥的长寿面;甚至为有商务宴请需求的客人,提供定制菜单和私密的包间服务。这些贴心举措,让客人感受到了超越菜品本身的尊重与关怀,回头客比例非常高。
然而,树大招风,挑战也随之而来。 上海餐饮市场竞争激烈,“何记”的迅速走红,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本地同行的神经。先是有些小范围流传的闲言碎语,质疑“何记”用料是否真如宣传般讲究,或者暗示其价格虚高。接着,某家以本帮菜见长的老字号酒楼的一位老师傅,在接受一家小报采访时,不点名地批评“有些外来品牌,打着融合的旗号,实则是对本帮传统的破坏”,言辞间颇有不屑。
这些声音虽然尚未形成大气候,但何雨柱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风险。他深知,在上海这样重视“老规矩”和“本地认同”的城市,处理好与本地同业的关系至关重要。
他没有选择针锋相对地反驳,而是采取了更温和、更智慧的策略。他通过中间人,向那家老字号酒楼发出了一份诚挚的邀请,希望举办一场小范围的“南北厨艺交流品鉴会”,邀请对方的老师傅来“何记”品鉴指导,也欢迎“何记”的厨师去对方酒楼学习本帮菜的精髓。
起初,对方有些犹豫,但何雨柱的诚意和低调姿态最终打动了他们。交流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双方厨师在灶台前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气氛融洽。那位曾发表批评言论的老师傅,在亲自品尝了何雨柱精心烹制的几道融合菜后,态度大为转变,私下对何雨柱说:“何老板,你这菜,确实有想法。融合不是乱来,是有章法的。我先前的话,有些偏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