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成功入驻上海浦东高端国际社区的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团队士气大振。这不仅是商业上的突破,更意味着“何记”的品牌理念和发展模式获得了国际级平台的认可,为北上战略打开了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何雨柱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必须全力以赴。
他立刻调整了工作重心,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上海旗舰店的筹备中。这家店的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是“何记”在内地的第一家门店,更是一个展示品牌、沟通南北、连接国际的窗口,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筹备工作千头万绪,远比在香港开店复杂。首先要面对的是地域差异的挑战。上海人的口味偏好、消费习惯、甚至用餐礼仪都与香港有细微差别。何雨柱没有照搬香港模式,而是亲自带领核心团队数次往返沪港,深入调研。
他带着何晓和墩子师傅,尝遍了上海本帮菜、杭帮菜、苏帮菜的代表性餐厅,从老字号到新派创意菜,细细品味,分析其调味特点(如浓油赤酱中的甜味平衡、对食材本味的追求等)。他还走访了当地的农贸市场和高档超市,了解本地优质食材的供应情况。
“爸,上海人好像更偏爱细腻、略带甜口的味道,对食材的时令性也很讲究。”何晓在尝过几家餐厅后,敏锐地总结道。
“没错,”何雨柱点头,“所以我们的菜单不能全盘照搬。招牌菜要保留,但要做微调。比如我们的柱侯系列,可以适当降低酱香的厚重感,增加一丝清甜来迎合本地口味。还要开发几款以上海及周边时令食材为主的新菜,比如春天的腌笃鲜、夏天的糟货、秋天的大闸蟹,要做出我们‘何记’的特色。”
其次是团队组建与培训。何雨柱决定采取“核心输出,本地融合”的策略。从香港总部抽调包括墩子师傅在内的少数技术骨干担任核心岗位,确保品质稳定;管理层和大部分服务员则在本地招聘,由娄晓娥亲自带队进行严格培训,不仅要求服务技能,更要理解“何记”的品牌文化和服务理念。何雨柱还特意要求,所有员工必须能用沪语进行基本交流,以拉近与本地客人的距离。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供应链的搭建。为了保证口味,一些核心调料和特殊食材仍需从香港或特定渠道进口,但大部分新鲜食材必须本地化采购。何雨柱让何晓主要负责此项工作,与上海周边的生态农场、优质水产供应商建立直接合作,并引入了在香港已成熟应用的食材溯源系统,确保安全与品质。这个过程繁琐而艰难,何晓经常奔波在郊区的田间地头,皮肤晒黑了不少,但业务能力飞速成长。
就在上海店筹备紧锣密鼓进行时,北方的阴影再次以更隐蔽的方式袭来。欧阳文山通过媒体圈的内线得知,有几家影响力不小的内地生活类和财经类媒体,收到了一份匿名的“读者来信”,信中以一种看似客观理性的口吻,质疑“港资餐饮品牌在内地的发展是否会对本土餐饮文化造成冲击”,并隐晦地提及“某些品牌依靠资本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虽未点名,但引导性极强。
“手法更‘高明’了。”欧阳文山皱眉分析,“不再直接人身攻击,而是打着‘保护本土文化’的旗号,占据道德制高点,更容易引发争议和共鸣。”
何雨柱冷哼一声:“还是老套路,换汤不换药。看来有人是怕我们真的在上海站稳脚跟。”他判断,这背后大概率仍是秦淮茹或其关联势力的手笔,试图在“何记”内地发展伊始就制造舆论障碍。
“要不要像上次一样,主动辟谣?”何晓问道。
“不必。”何雨柱摆摆手,“这种泛泛而谈的指责,回应反而容易落入圈套,越描越黑。最好的反击,是把店开好,用实实在在的品质和服务说话。欧阳主编,你联络几家关系好的媒体,多报道我们上海店在吸纳本地员工、采用本地食材、尊重本地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做法,用正面事实对冲负面暗示。”
他采取了“做多说少”的策略,将精力集中于提升自身。同时,他让陈伯继续留意许大茂的动向,发现许大茂最近似乎与上海本地的几个建材商和装修公司老板走得颇近,但暂时没有进一步动作。何雨柱叮嘱团队在装修和采购环节务必规范透明,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上海“何记”旗舰店终于即将揭开面纱。开业前夜,何雨柱独自一人在已经布置妥当的店内巡视。崭新的灶台、雅致的环境、训练有素的员工……一切都已就绪。他走到临窗的位置,望着窗外浦东璀璨的夜景和黄浦江上往来的船只,心潮起伏。
从香港的街边小铺,到如今的北上沪上,这一步,他走了十几年。这其中,有艰辛,有坎坷,有明枪暗箭,但更多的是坚守与成长。他想起去世的师父,想起一路相伴的晓娥,想起日渐成熟的儿子,想起那些跟随他多年的伙计……这一切,都凝聚在这即将启航的新店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