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雨棠点点头,理解了其中的关键:“我明白了。这样确实更可行。把最繁重的初步提炼工作放在资源产地,只把半成品运回来精加工。那我们什么时候动身?棚子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李知远将手中最后一根柳条编入捕鱼笼的收口处,仔细检查了笼口的倒须结构,确保足够牢固,才回答道:“玉米和豆角明天种下去。
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去铁矿区。这次过去,目标是选好临时营址,初步清理场地,最好能把棚子的框架搭起来。”
他放下编好的捕鱼笼,“棚子不用太复杂,能遮雨挡风,晚上能睡人就行。
主要材料就是木头和藤条。我们带足工具,到了那边就地取材,砍伐合适的树木做支柱和横梁,用藤蔓捆扎固定。
顶部覆盖用阔叶树的大叶子或者茅草,这个得在铁矿附近找。”
“那我们得带些生活必需品过去吧?锅、食物、盐...”苏雨棠开始盘算。
“对。”李知远肯定道,“不过初期先不用带,毕竟搭建黏土高炉和棚子就需要不短的时间呢。”
等又扩大一小段岩洞,熄灭了火堆,两人就返回了卧室休息。
。。。
清晨,薄雾在林间尚未完全散去,露珠在草叶上闪着微光。
李知远和苏雨棠已经吃完了早饭,喂完兔子,整装待发,准备去耕地播种玉米。
两人站在营地门口,检查着携带的装备。
苏雨棠背上背着狼皮背包,里面装着那4000多粒玉米种子和那剩余的豆角种子。
除了这些,还有当做午饭的熏肉、葛根和两个装满水的水葫芦。
弓箭挂在背包外侧,手里拎着工兵铲。
李知远则肩负着主要的工具,工兵铲、柴刀、投矛器和短矛。还有两个李知远自己制作的播种工具。
一个是在长约一米半的木棍上横向凿孔,里面插入了一排3个尖头的短木棍。
每个短木棍之间相隔大约40公分,在这些短木棍的背面,有一个木质把手,垂直的插在木棍上。
这个是李知远制作的简易“点播棍”,可以方便的在垄沟上打出埯子。
另一个是一根长一米,直径在20公分经过处理的滚子。
“都准备好了?”李知远问道,顺手将滚子扛在了肩上。
“嗯!种子、工具、水葫芦都带了。”苏雨棠从他的手中接过了简易“点播棍”,掂量了一下,眼中充满期待,“希望这个小东西真能省点力气。”
“试试就知道了。走吧!”李知远招呼一声,储备粮立刻摇着尾巴跟上。
通往瀑布上游耕地的路他们已走了多次,十分熟悉。
十多公里的距离,不到两小时便抵达了。
坚固的栅栏环绕着整理好的土地,之前翻好的垄沟在晨光下显得格外规整。
推开栅栏门,踏入这片寄托了他们希望的田地,两人没有立刻开始播种。
将沉重的木棍子放在栅栏旁边,李知远习惯性地绕着栅栏检查了一圈,确认没有野兽破坏的痕迹,尖桩依然牢固,才放下心来。
拿起那根简易的“点播棍”。他走到第一根垄台的起点,双手握住棍子垂直的木柄,将底部并排的三个木尖对准垄台中央,稳稳地用力向下按压。
“噗!”
一声轻响,湿润的垄台上瞬间出现了三个间距均匀、约五六公分深的小孔。
李知远满意地看着孔洞的深度和间距,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他侧身让开位置,对苏雨棠示意。
苏雨棠立刻上前,从狼皮背包里取出了一个小皮袋,这里面是他们珍藏了一个冬天的玉米种子。
她精准地捻起一粒玉米种子,小心翼翼地投入新鲜出炉的小孔洞中。
她的动作轻快而仔细,确保每一粒珍贵的种子都准确地落入了孔底。
“一粒一穴,希望它们都能争气地冒出来。”苏雨棠轻声念叨着,眼神里充满了对每一粒种子的期待。
李知远则提着点播棍,大步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他再次下压,又是三个完美的播种穴出现在垄台上。
两人就这样默契配合着,李知远在前方快速“打孔”,苏雨棠紧随其后,将玉米种子精准投入。
点播棍的设计提高了效率,李知远动作流畅,点完一条垄的孔穴,立刻横向跨步到旁边另一条垄,继续点穴,苏雨棠则在他打好的孔穴中完成播种。
约莫一个小时后,所有的玉米种子都已经种了下去。当苏雨棠播完最后一粒玉米种子,直起有些酸痛的腰时,李知远还在前面打着孔。
“知远,玉米种子没有了。”她出声喊道。
“剩下的正好用来种豆角。”李知远应声道,没过一会儿就将所有的孔洞打好走了回来。
被栅栏围起来经过翻耕的土地,一共是四十六垄,长度在40米左右,整整齐齐。
看着苏雨棠揉着腰,李知远开口道:“你歇一会儿,豆角我来就行。”
说罢,他走回栅栏门附近,从狼皮背包中取出了豆角种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