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山海屯码头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海龙号”如同即将出征的巨兽,静静地吞吐着淡淡的柴油烟霭。张西龙第一个到达,仔细地做着最后的检查:缆绳、网具、油水、机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很快,张西营和另外四个被选中的船员也陆续到了。除了大哥,另外四人分别是:话不多但手脚麻利的赵小山,性子活络有点小聪明的孙满囤,看起来憨厚老实的李福贵,以及一个年纪稍轻、略显紧张的王小柱。几人看着崭新的“海龙号”,脸上都带着兴奋和期待,互相打着招呼,气氛还算融洽。
王梅红和林爱凤提着几个大篮子赶来,里面是够吃一天的馒头、饼子、咸菜和一大桶绿豆汤。
“都带上,海上干活累,别饿着。”王梅红嘱咐着,又特意给大儿子塞了两个煮鸡蛋。
林爱凤则走到张西龙身边,低声叮嘱:“万事小心。”
“放心。”张西龙点点头,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眼神。
周秉义也拄着拐杖来了,他不能同行,但坚持要来送行,又拉着张西龙最后交代了几句机器操作的注意事项。
“开船!”看看天色正好,张西龙一声令下。
解缆,收锚。柴油机轰鸣声陡然加大,“海龙号”平稳地驶离码头,破开平静的海面,向着预定的渔场进发。岸上,送行人的身影越来越小。
这是“海龙号”的第一次生产性航行,张西龙没有选择风险未知的远海,而是将目标定在了距离海岸线约莫两个小时航程的一处传统渔场。那里水深适中,海底地形复杂,是多种经济鱼类的聚集区,也是屯里木船常去的地方。
站在宽敞的舵楼里,手握冰冷的舵轮,感受着脚下钢铁船身传来的稳定而有力的震动,张西龙心潮澎湃。视野极其开阔,航行速度更是木船无法比拟的。他熟练地操控着方向,根据记忆和海图,调整着航向。
船员们则好奇地在甲板上四处打量,摸摸这,看看那,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孙满囤甚至试着摇了摇那沉重的起网机手柄,咂舌道:“这家伙什,真带劲!”
张西营看着弟弟沉稳的背影,心里也是感慨万千,既为弟弟高兴,也隐隐有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复杂情绪。
航行途中,张西龙也没让大家闲着,开始讲解和演练拖网作业的流程。
“看到那绞车没?等下网下去,就靠它收放!”
“网具展开要快,不然缠在一起就废了!”
“听到指令,必须立刻行动,海上瞬息万变,慢一步都可能出事!”
他语气严肃,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众人纷纷点头,不敢怠慢。
接近目标海域,张西龙降低了航速。他仔细观察着海面:海水的颜色、流向、偶尔跃出水面的小鱼、以及空中盘旋的海鸟。
“就这儿了!”他凭借经验和直觉选定了下网点。
“准备下网!”命令清晰下达。
船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巨大的拖网被通过滑道缓缓推入海中,网口张开,如同一个巨大的漏斗,沉入蔚蓝的海水之下。张西龙小心地操控着船速和方向,确保网具能以最佳角度和深度行进。
拖网作业开始了。接下来的时间是相对枯燥的等待。渔船以一定的速度拖着网具在海上划着巨大的“之”字形。张西龙时刻关注着舵楼里的仪表和窗外的海况。船员们则坐在甲板上休息,小声聊着天,期待着第一网的收获。
孙满囤凑到张西营身边,递过一根烟,低声道:“营子哥,你是西龙亲哥,他咋没给你算点股份?这大家伙,挣了钱可不是小数目。”
张西营闷头吸了口烟,摇摇头:“爹说了,亲兄弟明算账。拿工钱挺好。”
李福贵憨厚地点头:“就是,一天五块,不少了。”
赵小山沉默地擦着甲板,没说话。王小柱则显得有些紧张,不停地看着海面。
大约拖了两个多小时,张西龙觉得差不多了。他下令:“准备起网!”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船员们各就各位,紧张又兴奋。
起网机开始轰鸣,沉重的钢缆被缓缓卷起,绷得笔直。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海面。网具越来越近,能明显看到网囊所在的位置海水翻涌得异常剧烈!
“有货!肯定有大家伙!”孙满囤激动地喊道。
当那巨大的、沉甸甸的网囊终于被提出水面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只见巨大的网眼里,密密麻麻挤满了银光闪闪、疯狂跳跃挣扎的鱼!那数量之多,密度之大,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阳光照射下,一片银光璀璨,几乎晃花了人的眼!
“我的老天爷!这…这是啥啊?”王小柱结结巴巴地惊呼。
“是黄花!大黄花鱼!这么多!”张西营也震惊了,他打了一辈子鱼,也没见过一网能捞上来这么多、这么密集的黄花鱼群!
网囊被吊到甲板上空,打开底扣。
“哗啦啦——”
如同下了一场银色的暴雨!成千上万条肥硕的大黄花鱼倾泻而下,瞬间就在宽敞的甲板上堆起了一座不断蠕动、银光闪烁的小山!浓郁的鱼腥味扑面而来,却让人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