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号”那沉稳有力的轮机轰鸣声,如同一声声宣告新时代到来的战鼓,由远及近,震撼着山海屯每一个人的耳膜。当那艘天蓝白色相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钢壳巨兽,劈开波浪,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武姿态缓缓驶入这片它从未踏足过的、小小的传统码头时,整个屯子像是被投入滚油的冷水,彻底炸开了锅!
“来了来了!真的开回来了!”
“快去看啊!西龙开大铁船回来了!”
“老天爷!这船也忒大了!咱这码头能停不下吗?”
呼喊声、惊呼声、脚步声混杂在一起,男女老少,只要能走动的,全都扔下手里的活计,疯了似的朝着码头涌去。孩子们跑得最快,像一群欢快的麻雀,叽叽喳喳冲在最前面。老人们拄着拐杖,脚步蹒跚却异常急切。妇女们抱着孩子,踮着脚尖张望。
码头上瞬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后来的人只能站在远处的坡地上,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恨不得能生出一对翅膀飞过去。
张改成和王梅老两口被簇拥在人群最前面。张改成仰着头,看着那比他这辈子见过的任何船都要高大、威武的“海龙号”,浑浊的老眼瞪得溜圆,嘴巴微微张着,手里的烟袋锅子忘了吸,直到烫了手才猛地一哆嗦。他用力眨眨眼,再眨眨眼,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看着站在舵楼里,正沉稳操控着船只缓缓靠向码头的儿子,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和激动猛地冲上心头,冲得他鼻子发酸,眼眶发热,赶紧低下头,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抹了一把脸。
王梅红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紧紧抓着旁边林爱凤的胳膊,声音带着哭腔和难以置信的喜悦:“是咱家的船…真是咱家的船…俺的二龙…真有出息了…” 林爱凤同样心潮澎湃,看着丈夫那自信挺拔的身影,只觉得无比骄傲和安心,她反手握住婆婆的手,用力点头,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流。
张西营和王慧慧也挤在人群里。张西营看着那艘钢铁巨舰,再看看自己身边那条相比之下显得格外渺小破旧的老木船,心情复杂无比,有羡慕,有震撼,但更多的,是为弟弟感到由衷的高兴和佩服。他用力拍着巴掌,嗓门洪亮地喊道:“好!好样的二龙!” 王慧慧抱着孩子,看着那大船,再看看自家男人,心里那点残存的小心思彻底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敬畏和庆幸,庆幸自己当初迷途知返,没把这个家作散。
周秉义拄着拐杖,站在张西龙身边,看着下方沸腾的人群和码头,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他是这条船重获新生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之一,这份成就感,丝毫不亚于张西龙。
张西龙全神贯注,小心地操控着“海龙号”靠向码头。这码头是为小木船设计的,对于“海龙号”来说确实有些狭窄和浅了。但他技术过硬,加上周秉义的指点,船身最终还是稳稳地、轻盈地贴靠在了临时加固过的码头边缘,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抛缆,系泊。
当粗实的缆绳最终牢牢拴在系缆桩上时,意味着这条属于山海屯、属于老张家的第一艘钢壳渔船,正式入列了!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早就准备好的几挂长长的鞭炮被同时点燃,震耳欲聋的炸响声瞬间掩盖了所有的喧哗!红色的纸屑如同天女散花般漫天飞舞,浓郁的火药香气弥漫开来,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孩子们捂着耳朵兴奋地尖叫,大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鞭炮声歇,张西龙从舵楼走下,来到甲板上。他身穿一件崭新的海魂衫(林爱凤特意买的),虽然连日操劳有些疲惫,但眼神明亮,身姿挺拔,站在那崭新的钢铁甲板上,自有一股逼人的英气和当家人的气势。
“各位乡亲父老!”他朗声开口,声音洪亮,压过了现场的嘈杂,“今天,俺老张家的‘海龙号’,算是正式落户咱山海屯了!这条船,能买回来,能修好,离不开咱屯大家的帮衬,更离不开俺周秉义大哥的鼎力相助!”
他侧身,郑重地介绍了周秉义。周秉义拄着拐杖,上前一步,向乡亲们拱手致意,引来一片敬佩和感谢的掌声。
“往后,‘海龙号’就是咱山海屯的船!”张西龙继续道,语气铿锵,“它不光要养活俺老张家,更要带着咱屯的日子,一起往好了奔!以后谁家有事,需要用船,只要俺‘海龙号’闲着的,绝无二话!”
这话说得大气,顿时赢得了满堂彩!
“好!西龙仗义!”
“咱屯有了这大家伙,以后谁还敢小瞧咱山海屯?”
张西龙笑着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今天高兴!俺老张家也没啥准备的!船上带了点糖和烟,大家伙儿分分,沾沾喜气!等明天,‘海龙号’正式出海试渔回来,咱再摆酒,好好热闹热闹!”
说着,他让周秉义和林爱凤(她也被接上了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大袋水果糖和几条“大前门”香烟,分发给码头上的人们。孩子们抢着糖,笑得见牙不见眼;男人们分着烟,美滋滋地别在耳朵上或者当场点燃,码头上欢声笑语,比过年还热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