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围:汉献帝初平二年至四年(公元191-193年)
汉献帝初平二年(辛未年,公元191年)
春天,正月,辛丑日: 大赦天下。
关东诸将议立刘虞:
关东各将领商议:认为皇帝年幼,受董卓胁迫,远隔关塞,生死不明;幽州牧刘虞是皇室宗亲中的贤才俊杰,想共同拥立他为皇帝。
曹操说:“我们之所以起兵而远近无不响应,是因为正义。如今幼主(献帝)虽然微弱,受制于奸臣,但并无像昌邑王(刘贺)那样的亡国劣迹,一旦擅自改立皇帝,天下还有谁能安定!各位要北面称臣(尊奉刘虞),我就西向长安(尊奉献帝)。”
韩馥、袁绍写信给袁术说:“(献)帝不是孝灵皇帝(灵帝)的儿子,我们想效仿周勃(绛侯)、灌婴诛杀吕后所立的少帝刘弘、迎立代王刘恒(汉文帝)的旧例,尊奉大司马刘虞为帝。”
袁术暗中有称帝野心,不愿国家有年长的君主,于是表面上以维护公义为由拒绝。
袁绍又写信给袁术说:“如今西边(长安)名义上有个幼主,但并非皇室血脉,公卿以下都谄媚侍奉董卓,怎能再信任!只应派兵屯驻关隘要道,让他们自取灭亡。我们在东方拥立圣明的君主,太平就有希望了,为何迟疑?况且你袁术全家被杀,难道不想念伍子胥(报仇),还能向董卓控制的朝廷北面称臣吗?”
袁术回信说:“圣上(献帝)聪慧睿智,有周成王的资质。逆贼董卓乘国家危乱之际,用武力压服百官,这只是汉朝遭遇的小小厄运。你竟说当今皇上‘非皇室血脉’,岂不是诬蔑!又说‘全家被杀,还能北面称臣’,那是董卓干的,岂是国家所为!我一片赤诚之心,志在消灭董卓,不识其他!”
韩馥、袁绍最终还是派前乐浪太守张岐等人带着拥立刘虞为帝的建议去幽州。刘虞见到张岐等人,声色俱厉地呵斥道:“如今天下崩乱,主上蒙难,我身受朝廷重恩,未能洗雪国耻。各位占据州郡,本该共同为王室尽心尽力,反而制造叛逆阴谋来玷污我吗!”坚决拒绝。
韩馥等人又请刘虞代理尚书事务(领尚书事),代表皇帝封官拜爵(承制封拜),刘虞再次拒绝,甚至想逃往匈奴以断绝他们的念头,袁绍等人才作罢。
二月,丁丑日: 任命董卓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孙坚讨董卓:
孙坚移驻梁县东,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又收集散兵进驻阳人聚。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统领步兵骑兵五千人进攻,任命吕布为骑兵指挥(骑督)。胡轸与吕布不和,孙坚趁机出击,大败胡轸军,斩杀其都督华雄。
有人对袁术说:“孙坚如果攻下洛阳,就难以控制了,这是除掉狼却引来虎啊。”袁术起了疑心,不再运送军粮。
孙坚连夜飞驰去见袁术,在地上画图分析说:“我之所以奋不顾身,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安慰将军家门私仇(袁术家族被董卓杀害)。我与董卓并无骨肉之仇,而将军听信谗言,反而猜疑我,这是为什么?”袁术局促不安,立即调拨军粮。
孙坚返回驻地。董卓派将军李傕游说孙坚,想与他结亲,让孙坚列出子弟中想担任刺史、郡守的人,答应上表任用。孙坚说:“董卓逆天无道,如今不灭你三族,悬首示众四海,我死不瞑目,岂能跟你结亲!”再次进军大谷口,距洛阳九十里。
董卓亲自率军出战,与孙坚在皇家陵园间交战。董卓战败逃走,退守渑池,在陕县集结兵力。孙坚进军洛阳,攻击吕布,再次将其击败赶走。孙坚于是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最高规格)祭祀,在城南甄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分兵到新安、渑池之间截击董卓。
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联军屡次失败,都畏惧我,成不了事。只有孙坚有点小倔强(小戆),很会用兵,应当告诉诸将,让他们知道提防他。我过去与周慎西征边章、韩遂于金城,我告诉张温,请求率所部兵马为周慎殿后,张温不听。张温又派我讨伐先零叛羌,我知道不能取胜却无法推辞,只好出发,留下别部司马刘靖率步骑兵四千驻扎安定郡以壮声势。叛羌想截断归路,我稍加攻击他们就散开了,是因为害怕安定有大军。敌人以为安定有几万人,不知道只有刘靖。而孙坚跟随周慎行动,曾建议周慎让他先率一万兵到金城,让周慎率二万兵作后援。边章、韩遂畏惧周慎大军,不敢轻易与孙坚交战,而孙坚的兵力足以切断敌军粮道。年轻人(指周慎)若采纳他的建议,凉州或许能平定。张温既不能用我的计策,周慎又不能采纳孙坚的建议,最终失败逃走。孙坚当时只是个佐军司马,见解已与常人不同,确实可以;但他无缘无故追随袁家小子,最终也会送命!”于是派东中郎将董越驻守渑池,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其余将领分布在各县,以抵御崤山以东的军队。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卓率主力返回长安。孙坚修复了被破坏的皇陵,率军返回鲁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