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自壬子年,止于庚申年,共九年。)
汉孝灵皇帝熹平元年(壬子年,公元172年)
春天,正月: 汉灵帝(刘宏)的车驾前往原陵(光武帝刘秀陵墓)祭拜。司徒掾(司徒属官)陈留人蔡邕评论说:“我听说古代不在墓前祭祀。朝廷有上陵祭拜的礼仪,起初我认为可以减省;如今亲眼看到这威严的仪式,体察它的本意,才知道孝明皇帝(汉明帝刘庄)的孝心极为恳切,实在难以废除。礼仪中有些看似繁琐却不可省去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三月,壬戌(初八): 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在太尉、司徒、司空、太傅这“四公”职位上周转任职三十多年,先后侍奉过六位皇帝(安、顺、冲、质、桓、灵),受到的礼遇极为优厚,每次被罢免后不满一年,就又会升官复职。他所征召的幕僚多是天下名士,他和旧部陈蕃、李咸都曾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他熟悉朝廷典章制度,通晓政事,所以京城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但他性情温柔谨慎,常常言语谦逊、态度恭敬以讨好时人,缺乏忠诚正直的风骨,天下人因此轻视他。
五月,己巳(十六日): 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熹平。
长乐太仆侯览因专权跋扈、生活骄奢被指控,皇帝下令收缴他的印信绶带,侯览自杀。
六月: 京城洛阳发生大水灾。
窦太后(汉桓帝皇后)的母亲在比景(今越南境内)去世。窦太后因忧伤思念而得病,于癸巳(六月无癸巳,疑误或指七月)在南宫云台去世。宦官们对窦氏家族积怨已久,竟用运衣服的车子装载窦太后的尸体,放在洛阳城南的集市客舍里。几天后,中常侍曹节、王甫想用贵人的礼仪来安葬她。汉灵帝说:“窦太后亲自拥立朕为皇帝,继承大统,怎么能用贵人的礼仪送终呢!”于是按太后礼仪发丧。曹节等人又想将窦太后另葬别处,而把冯贵人的灵位与桓帝配享(合葬)。皇帝下诏,命公卿大臣在朝堂上集会商议,令中常侍赵忠主持监督会议。当时太尉李咸正卧病在家,闻讯后挣扎着乘车带病入朝,随身带着毒药(花椒,一说为毒药),对妻子说:“如果皇太后的灵位不能配享桓帝,我绝不活着回家!”会议开始,在座的有数百人,大家观望了很久,没人肯先发言。赵忠催促说:“议案应当马上确定!”廷尉陈球说:“皇太后出身名门,品德高尚,以母仪治理天下,理应配享先帝(桓帝),这是毫无疑问的。”赵忠笑着说:“那就请陈廷尉赶快执笔起草议案吧。”陈球立即写下议案:“皇太后在宫中时,就有聪慧明达的母仪之德;遭遇时局艰难之际,拥立圣明的陛下继承大统,功勋卓着。先帝(桓帝)去世后,太后不幸因(窦武案)牵连,被迁居南宫,不幸早逝。窦家虽获罪,但事情与太后本人无关。如今若将她另葬别处,实在让天下人失望。况且冯贵人的坟墓曾被盗掘过,骸骨暴露在外,与贼人尸骨混杂,灵魂受到玷污。而且她对国家无功,怎能配享至尊的皇帝!”赵忠看到陈球的议案,脸色骤变,浑身不自在,讥笑陈球说:“陈廷尉这个议案写得可真强硬啊!”陈球回应说:“陈蕃、窦武既已蒙冤,皇太后又无故被幽禁,我常常为此痛心!天下人也都愤慨叹息!今天我说出这些,即使事后因此获罪,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李咸紧接着说:“我本来就认为应当这样,陈球的意见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公卿以下的官员都附议陈球的意见。曹节、王甫仍争辩,认为:“梁皇后(梁冀妹)家族犯下大逆之罪,另葬懿陵;汉武帝废黜卫皇后,而以李夫人配享。如今窦家的罪孽深重,怎么能和先帝合葬呢!”李咸再次上书说:“臣查考历史:章德窦皇后(汉章帝皇后)迫害恭怀梁皇后(和帝母),安思阎皇后(安帝皇后)家族犯下大逆之罪,但和帝并无将生母另葬的动议,顺帝朝也没有贬降阎后的记载。至于卫后,是孝武皇帝(汉武帝)亲自废黜的,不能拿来作比。如今长乐太后(窦妙)享有皇太后的尊号,曾亲自临朝听政,而且拥立了圣明的陛下,使皇家基业光大兴隆。太后把陛下当作儿子,陛下怎能不把太后当作母亲?儿子不能废黜母亲,臣子不能贬斥君主。应将太后合葬宣陵(桓帝陵),一切遵照旧制。”汉灵帝看了奏章,采纳了李咸的意见。
秋天,七月,甲寅(疑为初二): 将桓思窦皇后(窦妙)安葬在宣陵(汉桓帝陵)。
有人在朱雀门阙(皇宫南门)上书写文字: “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杀害太后,公卿大臣都尸位素餐,没有敢说忠言的人。”皇帝下诏命司隶校尉刘猛负责追查搜捕,要求每十天汇报一次。刘猛认为所写内容直率有理,不肯加紧搜捕。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查出主犯。刘猛因此被贬为谏议大夫,由御史中丞段颎接任司隶校尉。段颎于是四处搜捕,牵连下狱的太学生等有一千多人。曹节等人又指使段颎以其他事由弹劾刘猛,刘猛被判罪,罚往左校营服苦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