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围](王莽天凤二年至地皇三年)
王莽新朝天凤二年(乙亥年,公元15年)
春季,二月: 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民间谣言与王莽的反应: 民间谣传有黄龙摔死在黄山宫中,成千上万的百姓跑去观看。王莽对此非常厌恶,下令逮捕传播谣言的人审问,但查不出谣言的源头。
处理匈奴问题(上): 匈奴单于栾提咸(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在与新朝和亲后,请求归还他儿子栾提登的尸体。王莽想派使者送去,又怕单于怨恨而杀害使者,于是逮捕了之前主张处死匈奴侍子(即栾提登)的前将军陈钦,找了个其他罪名把他杀了。王莽挑选了能言善辩的济南人王咸做大使。
夏季,五月: 王莽又派和亲侯王歙和王咸等人,护送右厨唯姑夕王(匈奴官员)回匈奴,顺便送回先前被斩的侍子栾提登和其他匈奴贵族的随从们的灵柩。单于派王昭(云)、王歙(当)的儿子栾提奢(大且渠奢)等人到边塞迎接。王咸到达单于的王庭,陈述王莽的声威德行;王莽也赠送给单于丰厚的金银珍宝。王咸趁机劝说单于改变名号,规定称匈奴为“恭奴”,单于为“善于”,并赐给新印信;封骨都侯栾提当(王歙)为后安公,栾提当的儿子栾提奢为后安侯。单于贪图王莽的钱财,所以勉强听从,但侵扰劫掠如故。
王莽的治国理念与现实困境:
王莽认为制度一经制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热衷于研究地理、制定礼仪、创作乐教、讲合《六经》的理论。公卿大臣们每天清早入宫,傍晚出宫,连年累月地讨论,不能做出决断,没有时间处理诉讼案件和百姓亟待解决的急务。有些县的县宰职位空缺多年,由郡守兼任,各种贪赃枉法、残暴酷虐的现象一天比一天厉害。
派驻各郡、各封国的中郎将和绣衣执法,全都利用权势,互相检举弹劾。
十一位公爵(四辅加十一公)派出的劝导农业桑蚕的使者,颁布季节政令,考察各地执行情况,车马在路上络绎不绝。他们召集官民,逮捕证人,郡县官府层层勒索,贿赂公行,是非不分,一片混乱。到朝廷申诉冤情的人很多。
王莽看到自己从前靠专权而夺取了汉朝政权,所以总揽一切事务,官员们只是按命令办事,苟且免罪。所有宝库、国库和钱粮官,都由宦官管理;官民呈递密封奏章,由宦官或王莽左右侍从开启,连尚书都不知情。他防备臣下到如此地步。
他又喜欢改变制度,政令繁多。负责执行的官员,常常要反复请示才能执行,前后矛盾,纠缠不清,混乱不堪。王莽常常点灯熬油到天亮,还是处理不完。尚书趁机舞弊,拖延搁置,等待批复的官员连年不能离开,被关押在郡县监狱里的人要遇到大赦才得出来。京城卫戍士兵有三年没换防的。
粮价常常飞涨,边塞部队二十多万人,全靠政府供给衣食。五原郡和代郡尤其受害,当地百姓纷纷起来反抗,聚众几千人,辗转流窜到邻近郡县。王莽派捕盗将军孔仁率军与地方部队联合镇压,一年多才平定。
自然灾害: 邯郸以北地区降下暴雨,洪水泛滥,水深的地方有几丈深,淹死几千人。
王莽新朝天凤三年(丙子年,公元16年)
春季,二月,乙酉(疑误): 发生地震,天降大雪。关东地区尤其严重,雪深的地方有一丈,竹子、柏树有的枯死。大司空王邑上书,以发生地震为由请求退休。王莽不准,说:“大地有时震动有时不震,震动有害,不震动无害。《春秋》记载地震,《易经·系辞》说大地震动。万物生息运动,有时舒张有时闭合。”王莽喜好自我掩饰,都是这一类表现。
俸禄问题: 此前,王莽因国家制度尚未确定,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都拿不到俸禄。
夏季,五月: 王莽颁布诏书:“我遭遇阳九的灾厄,百六的灾难,国家财政不足,人民骚动不安,从公卿以下,一个月的俸禄只有十緵(八十缕为一緵)布二匹,或帛一匹。我每想到此事,没有不忧愁的。现在灾难时期已经度过,国库储备虽然还不充足,但大体上已略有供给。从六月朔日(初一)庚寅(疑误)开始,按照制度给官吏发放俸禄。” 从四辅、公卿、大夫、士,下到舆、僚,共分十五等。僚的俸禄一年是六十六斛,逐级增加,上到四辅是一万斛。王莽又说:“古时候,年成丰收就增加俸禄,有灾害就减少俸禄,表示与百姓同甘共苦。今后每年根据年成好坏,通盘计算:如果天下幸无灾害,太官(负责皇帝膳食)的膳食就全按品种备齐;如有灾害,就按比例减少膳食标准。从十一公、六司(疑为六监)、六卿以下,各分到州郡、封国负责考察灾害情况,也按灾害比例减少俸禄。在京城任职的郎、从官、中都官吏,领取国家仓库俸禄的,也按太官膳食增减的比例作为标准。希望上下同心同德,鼓励促进农业生产,安定百姓。”王莽的制度如此琐碎,核算很难办清楚,官吏最终也领不到俸禄,于是各自利用职权干坏事,靠收受贿赂来维持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