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围]汉哀帝元寿元年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公元2年)
汉哀帝元寿元年(己未年,公元前二年)
春季,正月,初一(辛丑朔日): 汉哀帝下诏,要求将军和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推荐一名通晓兵法的人。同时,任命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兼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兼骠骑将军。
同一天,发生日食。 哀帝下诏要求公卿大夫们毫无保留地陈述朝廷的过失;又命令推荐贤良方正并能直言进谏的人各一名。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密封奏章说: “孝元皇帝(汉元帝)继承大业,性情温和谦恭,欲望不多,国库积存的钱有四十万万。他曾到上林苑游玩,后宫冯贵人跟随他到了兽圈,猛兽受惊跑出,冯贵人上前挡在皇帝前面,元帝赞赏她的义勇,赏赐她五万钱。对于后宫受宠爱的人,元帝也有赏赐,但只让她们私下道谢,不让众人知道。这是为了显示公平,避免偏袒,怕失去人心。赏赐也很节约。那时外戚财产达到千万的都很少,所以少府(管皇室财政)、水衡(管上林苑)的钱很多。即使后来遇到初元、永光年间的灾荒饥馑,加上西羌叛乱,对外供应军队,对内赈济贫民,国家始终没有倾覆的危险,就是因为国库充实。孝成皇帝(汉成帝)时,谏官常批评他私自出宫游玩以及过分宠爱女色、沉溺酒色、损害德行的危害,言辞很尖锐,但成帝始终不怨恨发怒。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史育多次被贬斥,家财不满千万;张放被驱逐回封国;淳于长在狱中被拷打致死。成帝不因私情损害公义,所以尽管宫内多有非议,朝廷还是安定平稳,把基业传给了陛下。陛下在封国时,喜好《诗经》《尚书》,崇尚节俭,应召入京时,所经过的地方都称颂您的德政和美誉,这是天下人心转向您的原因。陛下刚即位时,更换帷帐,去掉华丽的装饰,皇帝的座车只用丝帛包边而已。本应为共皇(哀帝生父定陶恭王刘康)修建寝庙,但您体恤百姓疾苦,考虑到国家财政不足,就割舍亲情,暂停了工程,现在才开始动工。然而,驸马都尉董贤却也在上林苑中建造官署,又为他修建宏大的府第,大门朝向北阙(宫门),引王渠(长安城内水道)水灌溉花园池塘,派使者监督工程,赏赐工匠和士卒,比修建宗庙还优厚。董贤的母亲病了,长安厨(官署名)供应祭祀用具,路上经过的人都能得到饮食。为董贤制作器物,器物做好后,要先呈献给陛下过目才送给他,如果东西特别好,还特地赏赐工匠。即使供奉宗庙和三宫(太后、皇后、妃嫔居住处)的东西,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董贤家有宾客婚宴或接待亲属,各官府都一起帮忙送礼,赏赐给奴仆、奴婢每人十万钱。使者监视、到市场上强取物品,商人们震动惊恐,路上议论纷纷,群臣惶恐疑惑。陛下曾下诏书说要罢除苑囿,却赐给董贤两千多顷土地,这导致均田制度从此崩溃。董贤奢侈僭越、放纵无度,搅乱了阴阳秩序,灾异现象频繁出现,百姓谣言四起,惶恐不安。上天迷惑了他的心意,使他无法自我控制。陛下向来仁爱智慧、处事谨慎,如今却招来这样大的讥讽。孔子说:‘国家危险了不去扶持,倾倒了不去扶正,那还要宰相干什么呢?’我王嘉有幸位居丞相,私下内心悲伤,不能尽献愚忠;如果我的死对国家有益,我绝不吝惜。希望陛下审慎对待自己偏爱的人,明察众人共同的疑虑!从前宠臣邓通、韩嫣,骄横显贵失去法度,贪图享乐不知满足,小人不能克制情欲,最终身陷罪责,祸国亡身,不得善终,这就是所谓‘爱他恰恰是害了他’啊!应该深刻借鉴前代教训,节制对董贤的恩宠,保全他的性命。”哀帝因此对王嘉渐渐不满。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方正的身份在回答策问时说: “我听说阳尊阴卑,是上天的法则。所以男子即使地位低贱,在家中也是阳;女子即使地位高贵,在国中也是阴。因此礼制明确规定‘三从’的道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使有文母(周文王妃太姒)那样的贤德,也必须依附于儿子。从前郑庄公纵容母亲姜氏(武姜)的私欲,最终导致弟弟叔段篡国的祸乱;周襄王被母亲惠后(隗后)逼迫,流亡郑国。汉朝建立后,吕太后偏私吕氏亲属,几乎危害了国家。我见陛下约束自身、节俭端正,想与天下一起革新政治,但祥瑞没有出现,反而发生了日食、地震。考察《春秋》记载的灾异现象,都是用象征来警示。日食,表明阳(君、夫)被阴(臣、妻)所侵犯。坤卦象征地,代表土,代表母亲,应以安静为美德;地震,就是阴不受节制的表现。天象的预示非常明显,我不敢不直言此事!过去曾子问孔子关于顺从命令的道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他赞赏闵子骞(孔子弟子)严守礼制不苟且顺从父母,所做的事没有不合情理的,所以别人无法离间他。如今各位外戚兄弟,无论贤能与否,都在宫中侍奉,担任各种官职,有的掌管禁军,有的统领边防军,恩宠集中在一家,这种积累起来的显贵权势,是世所罕见、前所未闻的。甚至同时任命两个大司马、将军(指傅晏、丁明)。皇甫氏(周卿士)虽然强盛,三桓(鲁国三家大夫)虽然显赫,鲁国因此建立三军,也不能超过现在这种局面!任命之日,就发生了日食。日食不发生在任命之前或之后,偏偏在任命时发生,这表明陛下谦逊没有主见,秉承的旨意不止一处(指受傅太后等影响),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罪的人不追究惩罚,无功的人却得到官爵,这种风气逐渐积累,过失就在这里。希望陛下能因此警醒。古代诗人所讽刺,《春秋》所讥讽的,象征意义就是如此,恐怕不指别的。从后人的角度看前事,会愤恨不平。但自己正在做的事,不自己对照反省,就以为是对的,这就是计虑的失误。希望陛下更加精诚,思考即位之初的志向,做事参考古代圣贤,以满足天下人心,那么黎民百姓无不喜悦,上帝百神收回威怒,吉祥福禄,怎会不降临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