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围]? 从辛丑年(?起重光赤奋若?,泛指某个干支纪年的起点),到丁未年(?尽强圉协洽?,泛指某个干支纪年的终点),一共七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汉武帝)上之上 建元元年(辛丑年,公元前140年)?
冬季,十月:? 皇帝下诏要求各地推荐品行贤良、为人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皇帝亲自出题策问他们关于古今治国之道的问题,前来应答的有一百多人。
广川人董仲舒在策问中回答道:
“所谓的‘道’,指的是通向国家安定治理的正确途径,仁、义、礼、乐这些,都是实现‘道’的工具。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子孙却能长久地统治国家,使社会安定达数百年之久,这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啊。凡是君主,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长存的,然而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却很多;原因就在于所任用的人不合适,所遵循的方法不是正道,因此政治一天天走向败坏和灭亡。周王朝的治国之道在周幽王、周厉王时衰败了,并不是治国之道消亡了,而是幽王、厉王不遵循它了。到了周宣王时,他追思先代圣王的德政,振兴衰微、补救弊端,彰显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朝的治国之道又灿烂地复兴了,这是他日夜不停努力推行善政的结果啊!”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使人光大。’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自己,不是上天降下的命运,不可挽回;君主的行为如果违背常理,就会丧失统治的根基。作为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来端正朝廷,端正了朝廷才能端正百官,端正了百官才能端正万民,端正了万民才能端正天下四方。天下四方都端正了,远近就没有人敢不统一于正道,就不会有奸邪之气掺杂其中。这样一来,阴阳调和,风雨适时,万物和谐生长,百姓繁衍兴旺,所有象征福祉的事物,一切吉祥的征兆,都会全部出现,王道也就最终实现了!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现龙图(象征祥瑞),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这是他为自己本可以招致这些祥瑞,却因为地位卑贱而无法招致感到悲伤。如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处于可以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着可以招致祥瑞的权势,又具备了招致祥瑞的资质;德行高尚,恩泽深厚,智慧明达,心意良善,爱护百姓,喜好贤士,可以说是理想的君主了。然而天地并未感应,美好的祥瑞尚未降临,这是为什么呢?大概都是因为教化没有建立,百姓未能归于正道啊。百姓追逐私利,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用教化作为堤防来规范他们,就不能阻止。古代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坐北朝南治理天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首要任务的。他们在京城设立太学来教育全国精英,在地方设立各级学校来教化乡邑百姓;用仁来熏陶百姓,用义来砥砺百姓,用礼来节制百姓。所以,那时刑罚虽然很轻,却没人触犯禁令,这就是教化施行而风俗美好的结果啊。圣明的君主承接乱世之后,首先要彻底扫除乱世的流毒和遗迹,然后重新修明教化并加以推崇;教化修明之后,美好的风俗形成了,子孙后代遵循下去,实行五六百年也不会衰败。秦朝毁灭了先代圣人的治国之道,实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统治,所以只存在了十四年就灭亡了。它的流毒和恶劣影响至今没有消除,导致风俗浅薄败坏,百姓愚顽不化,抵触冒犯法律,不顾廉耻,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我私下打个比方:琴瑟的音调不准,严重时必须解下旧弦更换新弦,才能重新弹奏;治理国家而政策行不通,严重时必须改革制度变更政令,才能治理好。所以汉朝得到天下以来,常常想治理好,但至今未能达到理想状态,问题就出在应当变革而没有变革啊!”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让人们在年轻时学习知识,成年后根据才干授予职位;用爵位俸禄来培养他们的德行,用刑罚来威慑他们的恶行;因此百姓都懂得礼义廉耻,并以冒犯君上为耻。周武王奉行大义,讨平残暴的商纣王;周公制作礼乐来修饰完善它;到了周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监狱空了四十多年。这也是教化逐渐普及、仁义广泛流传的结果,不仅仅是刑罚伤及皮肉的效力啊。到了秦朝就不同了,他们效法申不害、商鞅的严刑峻法,实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把贪婪凶暴当作风俗;只注重名声而不考察实际,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免罪,做坏事的人不一定受惩罚。因此百官都讲虚浮的言辞而不顾实际,表面上遵守侍奉君主的礼节,内心却怀着背叛君主的心思,弄虚作假,掩饰欺诈,追逐私利,不知羞耻。于是受刑的人很多,死尸相连,但作奸犯科的行为并未停止,这是风俗教化造成的恶果啊。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四海之内没有人不服从归顺,然而您的恩德却没有施加到百姓的身上,大概是因为您推行王道的心意还没有体现出来吧。《曾子》说:‘尊重自己听到的道理(王道),就高明;实践自己懂得的道理(王道),就光明。高明光明,不在于其它,只在于付诸心意罢了。’希望陛下能运用所听到的道理,内心真诚坚定并努力推行它,那么与夏禹、商汤、周文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