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京城
铅灰色的云层沉沉地压在头顶,仿佛一块巨大而肮脏的棉絮,吸饱了城市污浊的吐息。上午九点,天光却昏昧得如同傍晚。李玄策站在国安部大楼顶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目光穿透玻璃上凝结的细密水珠,投向外面被浓重灰雾吞噬的世界。街道上,车辆的轮廓模糊不清,只有红色的尾灯在雾中挣扎着,透出几分鬼魅的光晕。远处的高楼大厦,那些曾象征力量与繁荣的钢铁森林,此刻只剩下顶部几层在浑浊的雾气里若隐若现,如同沉船即将没顶前露出的最后桅杆。空气是凝滞的,带着一股呛人的、混合着硫磺与尘埃的独特气味,每一次呼吸,都像有无数微小的砂砾摩擦着鼻腔和喉咙深处,引发一阵压抑不住的、沉闷的咳嗽。
他转过身,办公桌上摊开的几份报告,纸张在顶灯下泛着冷硬的白光,上面的数据和图表此刻显得格外刺眼。环保部提交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解析报告》,厚厚一叠,详尽到令人窒息——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区域输送……每一个百分比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排放的毒烟浊气。旁边是几份地方经济简报,红色加粗的标题触目惊心:“北方三市重工业区产值连续两季度下滑”、“关停并转企业涉及就业岗位初步统计”、“地方财政对资源型产业依赖度分析”。他拿起其中一份,指尖划过那些冰冷的数字:预计因环保整改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工人数量,后面跟着的零多得让人心惊。纸张的边缘被他无意识地捏紧,发出细微的脆响。窗外的灰霾无声地侵染着室内,连灯光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纱,变得晦暗不明。这不再仅仅是天空的颜色,它像一张无形的、沾满污垢的尸布,正缓慢地覆盖在城市的上空,覆盖在每一个行人的口鼻之上,也沉沉地压在李玄策的心头。
“部长,”秘书小王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浓茶,蒸腾的热气在冰冷的空气中格外显眼,“舆情简报汇总好了,今天……关注度爆了。”他的声音放得很低,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目光瞥了一眼窗外那令人绝望的灰色,又迅速收回。
李玄策没有立刻回应,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那份舆情简报。指尖冰凉,翻开纸页的轻微声响在过分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几乎被同一种色调占据——灰蒙蒙的城市照片配着惊悚的标题:“十面‘霾’伏!京城PM2.5指数再度爆表!”、“逃离雾都?华北多地陷入重度污染泥潭”、“呼吸的痛!口罩销量激增,市民健康焦虑加剧”。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普通人的声音,字里行间弥漫着恐慌、愤怒和无助:
@京漂小张: “早上送孩子上学,走到小区门口就看不见幼儿园的楼顶了!孩子一直揉眼睛说疼!这鬼天气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们交的税都用来干什么了?” 配图是孩子戴着明显过大的口罩,只露出一双茫然困惑的大眼睛。
@退休老李: “活了七十多年,没见过这么埋汰的天!老伴哮喘又犯了,咳得整宿睡不着。药吃了不少,可这空气……药能顶啥用?这就是我们发展的代价?” 文字后面跟着一连串心碎和愤怒的表情。
@环保志愿者叶子: “照片拍摄于半小时前,XX钢铁厂上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与环保局公示的‘超低排放’达标企业名单形成鲜明讽刺!谁来守护我们呼吸的权利?” 照片里,几根粗大的烟囱正肆无忌惮地向灰黄色的天空喷吐着滚滚黑烟,如同巨兽狰狞的爪牙。
李玄策的目光在这些滚烫的文字和图片上缓缓移动。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长期以来被忽视、被牺牲的东西,终于以一种无法回避的、窒息的方式,勒紧了公众的喉咙,引爆了积压已久的情绪。环保,这个曾经在经济发展凯歌中显得微弱而边缘的词汇,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猛烈地撞击着社会稳定最核心的神经。它不再是报纸角落的豆腐块新闻,它关乎每个人的每一次呼吸,关乎孩子能否看清蓝天,关乎老人能否安然入睡。它带来的恐慌和不满,比任何有形的威胁都更具渗透力,也更危险。
他放下简报,端起那杯浓茶,滚烫的杯壁熨帖着冰凉的指尖。茶水苦涩,却压不住心头的沉重。办公室的空气凝滞,只有空调送风口发出单调的嗡鸣,搅动着悬浮的微尘。他踱步到巨大的全国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被重点标注的区域——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这些经济引擎,如今也是污染的重灾区。手指无意识地在地图上划过,停在一个以重工业闻名的北方城市标记点上。
“小王,”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室内的沉寂,“联系环保部、工信部,还有人社部的相关负责同志。下午三点,开个紧急视频协调会。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在‘刮骨疗毒’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阵痛,确保社会稳定。”他顿了顿,眼神锐利,“重点聚焦两个方向:第一,那些顶风作案、数据造假、污染直排的‘害群之马’,必须依法严惩,形成震慑!第二,对于确因整改达标困难、需要关停并转的企业,特别是涉及大量就业的,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职工安置和产业转型帮扶方案。不能只堵不疏,更不能把工人推到失业的悬崖边。”他转身,目光如炬地看向秘书,“特别强调一点: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根基。根基烂了,再高的楼也会塌。这个道理,必须让所有人都刻进脑子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