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余温散尽
西安的冬天,终究是来了。
寒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尘土,将整座城市包裹在一片灰蒙蒙的色调里。
我站在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上稀疏的行人,他们大多裹紧了大衣,低着头,行色匆匆,仿佛不愿在这片缺乏色彩的季节里多做停留。
南湖畔那次短暂的牵手,像是一场不真实的梦。梦醒之后,留下的是指尖残留的微凉触感和心底深处无法言说的空落。
流年离开西安回南方去了。
走之前,我们没有约定未来,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保持联系”。
这四个字,轻飘飘的,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漫长等待与不确定的大门。
最初的几天,我们像所有热恋中的情侣一样,煲电话粥,分享日常的琐碎,发送各种表情包,试图用这种方式缩短物理距离带来的隔阂。
我甚至开始计划着下一次见面的时间,计算着攒够多少工资可以支撑又一次的奔赴。
然而,现实的压力如同西安冬季的雾霾,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越来越浓,最终遮蔽了所有的美好幻想。
工作上的压力,朋友间的应酬,独自生活时的懒散与邋遢,以及偶尔袭来的孤独感,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口中那个“标准暖男”的形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也变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给她寄去的西安特产,她收到时或许会开心一刻,但这份开心能否抵御她身边那个“触手可及”的人带来的温暖呢?
而她,那个在照片和视频里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女子,她的世界,也在我无法触及的地方,悄然发生着变化。
她偶尔会在微信里发一些照片,是她公司楼下的樱花,是她做的精致下午茶,是她去海边旅行的背影。
每一张照片都色彩明亮,笑容灿烂,却又总让我觉得,那片风景和那份快乐,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或者说,缺少了一个应该站在她身边分享的人。
我甚至能看到,照片背景里,偶尔会掠过一个模糊的男性身影,或者她身边放着一个不属于我的包包。
我的心会像被针扎一样,细微却尖锐地疼一下,然后迅速被自己说服:“她只是和朋友在一起,别多想。”
我们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几千公里,更是心理上的渐行渐渐远。
曾经在西安南湖边,仅仅一次牵手就能传递的悸动和依赖,在日复一日的电话和文字交流中,被消磨得只剩下平淡。我们都努力维持着这段关系,像是在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不是出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有一次,我精心策划了一个周末的短途旅行,想去一个她曾经说过想去的地方。
我提前订好了酒店,查好了攻略,甚至想好了要带她去吃哪家店的特色菜。
出发前一天,我满怀期待地问她:“流年,周末有空吗?我想去XX玩两天,你要不要一起?”
过了很久,久到我已经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信息发错了,她才回复:“啊,不好意思啊,我周末早就答应我爸妈回家吃饭了,好几年没回去了。”
我的心沉了一下,但还是挤出笑容回复:“没关系啊,下次有机会再去。”
“嗯嗯,下次吧。”她的回复依旧客气而疏离。
挂了电话,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窗外的天色阴沉,就像我此刻的心情。我意识到,所谓的“下次”,不过是一个互相安慰的借口。
我们都太忙了,或者说,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淡出对方的世界。
终于,在一个同样寒冷的冬夜,没有争吵,没有指责,只有一句轻飘飘的“我们……算了吧”,像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无声无息,却意味着所有温暖和期待的终结。
我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她最后发来的那句“算了吧”,旁边是我们曾经在南湖边的合影。
照片里的我们,挨得很近,她的笑容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温柔,我的眼神里充满了初识的喜悦和一丝笨拙的紧张。那时的我们,以为牵着手就能走到地老天荒。
可现实终究不是偶像剧。距离,时间,各自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的人和事,以及那句潜台词“你需要的是一个随时在身边的人,而不是一个远方的透明人”,都成了我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高墙。
我没有挽留。
不是不想,而是知道挽留也毫无意义。那句“算了吧”,更像是我内心深处早已做出的决定,只是借由她的口说了出来。
挂掉电话,我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和零星的路灯。
西安的冬天,依旧寒冷。南湖畔的风似乎还在吹拂着我的脸颊,只是这一次,再也没有那只柔软细腻的手可以握住了。
字里行间或许可以写尽所有的甜蜜与辛酸,但现实中,我们的故事,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戛然而止。
没有惊天动地的理由,没有狗血淋漓的剧情,只有一种淡淡的疲惫和无奈,像西安冬日里挥之不去的雾霾,笼罩在心头,久久不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