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深谷的泥土,尚带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与方士未曾干涸的血腥,咸阳城头的酷吏榜文,依旧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气息。“焚书坑儒”这场空前绝后的文化浩劫,如同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席卷了初生的大秦帝国每一寸土地,也给天下所有尚存良知与独立思想的读书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秦王政二十六年,始皇帝的铁腕横扫六合,天下初定。然而,这“定”,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与无数破碎的梦想之上,是建立在法家冰冷严酷的律条与“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之上。昔日百家争鸣的盛景早已如同秋叶般凋零,取而代之的,是万马齐喑的死寂,是道路以目的恐惧。是“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的严酷律法。一股无形的阴霾,笼罩在帝国的每一寸土地,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片风声鹤唳的土地上,季风、素心、石头以及剩余的墨家弟子,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艰难地寻找着可以暂时停泊的港湾。他们深知,秦国的“罗网”无处不在,那些如狼似虎的秦吏和密探,正四处搜寻着六国余孽和任何可能威胁到帝国统治的“不安定因素”。而他们这些身负墨家传承的“余孽”,无疑是秦廷重点清剿的目标。
最终,他们选择在昔日齐鲁故地边境,一处更为偏僻和荒凉的深山老林之中,暂时隐匿下来。这里山势险峻,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只有几户以采药和狩猎为生的山民,如同被遗忘的种子般,散居在山谷的深处,过着与世隔绝、近乎原始的简朴生活。
他们寻了一处背风向阳、有着天然泉水和隐蔽洞穴的山坳,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洞穴虽然简陋潮湿,但至少能为他们遮风挡雨,躲避野兽的侵扰,也……暂时隔绝了外界那令人窒息的恐怖与压抑。
每日里,当第一缕金色的晨曦穿透茂密的枝叶,将斑驳的光影洒向这片沉睡的山林之时,季风便会悄然起身。他不再像先前那般焦躁地四处奔波,而是将更多的心神,沉浸在怀中那两卷承载着墨家最后希望的竹简之上——一卷是巨子师父临终前托付的、记载着墨家核心机关术奥秘的图录,另一卷则是石头拼死从“墨者隐庐”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墨经拾遗》残卷。
他盘膝坐在洞口的一块青石之上,迎着朝阳,缓缓展开那些早已泛黄发脆的竹片。上面的墨家秘字,有的清晰可辨,有的则已模糊不清,如同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他凝神静气,用心去解读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图形,试图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之中,汲取力量,也……寻找方向。
他发现,《墨经拾遗》中所记载的内容,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广博和深邃。其中不仅包含了墨家在机关术、守城术、逻辑学、光学、力学等各个领域的精深研究,更阐述了墨家对宇宙、对生命、对“天志”(即天道规律)的独特理解。书中那种“尚同”、“尚贤”、“节用”、“非乐”、“明鬼”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偏激,但其核心,却始终贯穿着一种……对天下苍生深沉的悲悯,以及对公平正义执着的追求。
而巨子师父留下的那卷机关图录,更是让他大开眼界。其中不仅有他先前在火浣山“炎狱”和“天工殿”中曾见过的那些威力巨大的攻伐与守护机关,更有一些……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更为精巧和……不可思议的设计。有的机关,可以引动地火水风之力,化为己用;有的机关,可以模仿飞鸟潜鱼,上天入地;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声、光、磁等自然现象,制造幻境,迷惑人心的记载!
这些技艺,若用于正途,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但若落入歹人之手,也足以……为祸苍生,颠覆乾坤!
季风常常在研读这些竹简之时,陷入深深的沉思。他想起了影月,想起了她对“奇技”的执着,想起了她在“墨者隐庐”最后那番疯狂的言语。难道……影月所追求的,便是这些……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吗?而她,又为何会走上那条与墨家背道而驰的道路?
他也想起了秦国,想起了那个同样对墨家核心技术虎视眈眈的始皇帝。若让这些“奇技”落入秦王之手,那对天下苍生而言,又将意味着什么?
每当季风看到《太乙九宫占》时,也会想起“扁鹊”先生,当初就是为了兑现对他的承诺才会前往稷下学宫探寻这《太乙九宫占》,没想到一别,如今天下已归秦,墨家弟子也成为新帝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还有苏代,是否还在坚持他的“天下大计”,还是早已看清现实,“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秦国效犬马之劳……《太乙九宫占》被他翻来覆去的,依旧找不到一星半点“归墟”之谜的线索,连最后一件信物“句芒青藤”到底为何物都无法窥见一斑,每每这个时候,季风只觉得信息像星星点点的碎片一样劈头盖脸地向他砸来,他不得不走入深山密林中去透透气,试图甩开这些如影随形的“鬼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