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最后一眼,城市的灯火(未熄)
林未晚把最后一只纸箱封好时,指腹被胶带边缘割出一道细痕。她没找创可贴,只是低头看着血珠慢慢渗出来,像极了三年前初到这个城市时,行李箱滚轮卡在地铁出口台阶上磕出的缺口——那时她蹲在人群里修箱子,也是这样看着伤口发呆,直到苏晓举着一杯热奶茶蹲到她身边,说“别傻愣着,伤口要赶紧处理”。
窗外的天已经暗透了,巷口的老桂树在路灯下投出斑驳的影子,枝叶间的花苞比昨天又饱满了些。她走到阳台,指尖抚过花架上的常春藤盆栽,幼苗的藤蔓已经顺着竹架爬了半米高,嫩绿色的叶子沾着傍晚的水汽,在风里轻轻晃。这是她上周特意去花店挑的,店主说常春藤最是坚韧,随便栽在哪个角落都能活。她当时笑着应了,心里却在想,自己或许还不如一株植物,在一个地方扎根三年,到头来还是要离开。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苏晓发来的语音消息,背景里隐约能听到社区花园施工现场的喧嚣。“未晚,你真不等桂花开了再走啊?张奶奶今天还问我,说等桂花酿好了要给你留一瓶呢。”林未晚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紧,她能想象出苏晓叉着腰抱怨的样子,就像当初她熬夜改设计图时,苏晓端着一碗热馄饨闯进工作室,说“你再这么熬,我就把你设计稿藏起来”。
她没回消息,转身走进卧室。衣柜已经空了,樟木的香气混着阳光的味道留在木纹里,让她想起那件绣着常春藤的浅驼色羊绒大衣。临走前她把大衣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了最底层的纸箱——那是去年冬天苏晓陪她去定制的,苏晓当时笑她“连大衣都要绣常春藤,你这是把设计元素刻进骨子里了”,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想把这个城市里的温暖,一针一线绣进衣服里。
书桌上还放着那支钢笔,笔身的磨损纹路和“晚砚面馆”招牌上的图案一模一样。她拿起钢笔,指尖摩挲着冰凉的金属笔帽,忽然想起顾时砚送她钢笔时的场景。那天也是这样的傍晚,他站在设计院楼下的梧桐树下,把钢笔递给她,说“希望你的设计里,永远有自然的呼吸”。那时她以为这句话只是对她的鼓励,直到后来她在社区花园的设计图里加了石凳,加了花架,加了能让老人们晒太阳的青石板路,才明白所谓“自然的呼吸”,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植物元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
手机又震动了,这次是妈妈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林未晚犹豫了几秒,还是按下了接听键。屏幕里立刻出现家里的庭院,爸爸正踩着梯子给腊梅修剪枝条,妈妈举着手机,镜头晃了晃,落在院角的新花架上。“未晚,你爸今天又把花架擦了一遍,说等你回来种多肉。”妈妈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镜头扫过花架旁的小石桌,上面摆着那只她小时候用的青花瓷碗,“我今天包了你爱吃的荠菜馄饨,等你回来就能吃热乎的。”
林未晚看着屏幕里妈妈鬓角的白发,鼻子忽然一酸。“妈,我明天就到家了。”她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可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窗外——巷口的老桂树旁,几个工人正扛着青石板往社区花园的方向走,居委会主任举着她修改后的图纸,在路灯下比划着什么。她想起昨天去施工现场时,张奶奶拉着她的手说“林设计师,你加的那个石凳太实用了,我以后要带着针线笸箩去那儿做活”,李爷爷也在一旁附和“等桂花开了,我们就在石凳上喝茶”。
挂了视频,林未晚走到书桌前,打开抽屉里的红色绒布盒子。里面放着那枚常春藤胸针和一叠厚厚的设计图,最上面的一张是社区花园的全景图,她用铅笔在石凳旁画了几株小小的桂花树苗,旁边写着“张奶奶的针线笸箩,李爷爷的茶杯”。她把这张图纸折好,放进贴身的背包里——她想把这个还没完工的花园,藏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这时,楼下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紧接着是苏晓的喊叫声:“林未晚!你快下来!”林未晚走到窗边,往下一看,苏晓正站在路灯下,怀里抱着一株桂花树苗,身后跟着张奶奶和李爷爷。“你不是明天要走吗?我们把桂花树苗给你送上来,你带着它回家,等它开花了,就像我们在你身边一样!”苏晓仰着头喊,张奶奶和李爷爷也在一旁点头,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桶。
林未晚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她匆匆跑下楼,刚打开门,就被苏晓抱了个满怀。“你怎么不告诉我你今天就收拾完了?”苏晓的声音带着哭腔,把桂花树苗塞到她怀里,“这是我们特意给你选的,花期长,香味浓,你放家里阳台上,一闻到桂花香就想起我们。”
张奶奶打开保温桶,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荠菜馄饨。“林设计师,这是我给你包的,你路上吃。”李爷爷也递过来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包桂花茶,“这是去年我自己晒的,你泡着喝,比外面买的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